佛山哪里可以做戒酒手术

佛山最好癫痫医院-佛山治疗羊癫疯医院

酒精除了它令人上瘾的特性,还

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改变人的理性与思维模式。一杯酒可以改变一

个嗜酒者的想法,使他感觉自己可以再喝一杯,再一杯,再一杯……嗜

酒者可以学习如何控制嗜酒疾病,但酒瘾是不能被治愈的。所以他无法

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像一般正常人一样控制酒量、有节制地喝酒而不会

重蹈覆辙。*

我们再次特别强调:出乎我们意料,不喝酒、保持清醒并不会导

致我们原本预想的那种紧张、无聊、令人扫兴的情况!在我们喝酒的

时候,无法想象没有酒的生活要如何度过。但大部分A.A.会员的感受

是,清醒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一种快乐的体验。对比饮酒所带来

的麻烦,我们更喜欢这样的生活。

同时,我们必须谨记: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清醒。我们很多人都做到

了并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清醒,其关键是做到滴酒不沾,保持清醒的生

活。

“放轻松,慢慢来,但一定要做!”康复是从停止饮酒开始——保持不

去沾任何数量、任何形式的酒最终获致清醒。我们还发现,我们必须远

离其它任何能改变思维的麻醉品。只有我们保持滴酒不沾,才能走向充

实美满的生活。停止饮酒是康复的基础。

远离第一杯酒

在A.A.,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如果你不喝第一杯酒,就不

会醉。” 以及“一杯太多了,但是二十杯却不够。”

我们很多人在第一次喝酒时,从没想过或真的超过一两杯。但随着

清醒的生活 13

时间的过去,我们越喝越多。到了后来,我们喝得更多了,一些人开始

频繁地甚至持续醉酒。尽管醉酒的状况并不总在言行中表现出来,但到

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无法做到真正的清醒了。

如果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干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减少饮酒,或试

图把酒量控制在一到两杯,或从高度酒换成啤酒或葡萄酒。至少,我们

开始试图控制自己的酒量,好让自己不要醉得太厉害。或者,我们试图

隐瞒我们真正喝了多少酒。偶尔,我们甚至真能戒酒,并且可以保持一

段时间滴酒不沾。但所有这些措施变得越来越难。

之后我们又会开始喝酒,只喝一杯。并且由于一杯并未导致什么严

重后果,我们觉得再喝一杯也是安全的。可能我们那一回确实只喝了一

两杯。我们觉得如释重负,我们发现自己可以在喝一两杯以后停下来。

我们当中的一些人重复过这个实验很多次。

但事实证明那只是个圈套——它让我们认为可以安全的饮酒,然后

我们会遇到机会(一些特别庆典、个人的生活变故或根本没有特别的

事)。当我们喝了两三杯,感觉不错,然后觉得再喝一两杯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结果在没有多喝的意图下,我们又喝醉了。我们又回到了原来

烂醉如泥的状况。

这种重复的经历迫使我们得出了唯一合理的结论:只有不喝第一

杯,才永远不会醉。所以,与其计划如何不喝醉,或试图控制酒量,倒

不如集中精力避免那关键的一杯酒——第一杯酒。换句话说,只要不沾

上那第一杯,就不必再去担心能否控制酒量或喝醉。

这听起来似乎简单得有点傻并令人难以接受。在来A.A.之前,我

们自己确实没有发现(当然,说实话,我们从未真的想彻底戒酒,直到

我们明白什么是酒依赖),但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知道这是真正可行的

方法。

相比试图弄明白我们究竟能喝几瓶(4瓶?6瓶?12瓶?),记住

“只要不端第一杯”这要简单的多。这种思维方法已经帮助几十万人多

年保持清醒。

专门研究酒依赖问题的医生告诉我们,对于避免第一杯酒有可靠的

医学解释。正是第一杯酒触发了潜在的饮酒欲望,马上或一段时间后,

强烈的饮酒欲望鞭策着自己越喝越多……直到再次发生了饮酒带来的麻

烦。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开始相信,嗜酒是一种对于酒精的成瘾行为。酒

精与任何其它成瘾物质一样,我们如果想保持康复状态,只有远离导致

我们成瘾的第一杯。就像你在“大书”和我们的葡萄藤杂志中读到的以

及在各地A.A.会员聚会上分享经验时听到的一样,我们的经验恰恰证

明了这一点。

使用“24小时”计划

在我们喝酒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会在非常难受的时候发誓,“再也

不喝了。”我们发誓要一年不喝,或对别人说我们要三周或三个月不再

去碰那个东西。当然,我们也真的多次去试图做到。

当我们咬着牙宣布我们的决定的时候,我们是很严肃的。从心里

说,我们真的是不想再喝醉了。我们下了决心。我们发誓彻底戒酒,将

来永远不再沾酒。

然而,除了愿望,结果总是毋庸置疑的一致。最后,誓言和痛苦的

记忆都会被抛之脑后。我们又开始喝酒了,我们被更多的麻烦所困扰。

我们的“永远”总是不能持久。

有些人这样发誓的时候会有所保留:我们告诉自己,这个誓言只是

针对于“烈酒”,而不是啤酒。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白——啤酒与葡

萄酒也会让我们喝醉,只是需要喝更多就会达到与烈酒一样的效果。我

们喝啤酒与葡萄酒醉酒所受的伤害如同我们原来喝烈酒一样。

是的,我们中的其他一些人确实信守诺言戒了很久,直到时间到

了……我们又复饮了,很快落入原来的麻烦中,同时带着新的内疚与悔

恨。

由于这样反复挣扎的经历,在A.A.里,我们试着不去说“永远戒

酒”和“发誓戒酒”。它们提醒我们过去的失败。

我们意识到,酒依赖是一种永久的、不可逆转的疾病,我们的经验

已经告诉我们,对于保持清醒不要发长期的誓言。我们已经发现了更实

际、更有效地说法:“我只是今天不喝酒”。

也许我们昨天喝酒了,但可以今天不喝。我们可能明天喝酒,谁知

道那时候我们是不是还活着呢?但我们决定这24小时不喝。无论遇到什

么诱惑和愤怒,我们下定决心尽我所能避免今天喝第一杯酒。

我们的朋友与家人已经厌倦了我们的誓言,这可以理解——“这次

我说了一定算”,却只能看见我们蹒跚走回家。所以我们不对他们,甚

至在彼此之间发誓,这种誓言已毫无意义。我们只对自己保证,毕竟,

我们的健康与生活面临危险,我们(而不是家人或朋友)需要采取必要

措施来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

如果饮酒的愿望过于强烈,我们中的很多人把24小时分成更小的单

元。我们决定不喝酒,至少一小时——我们可以忍受这种暂时的停酒引

起的不舒服,那再多一小时!再一小时!再继续下去。我们很多人初期

阶段的康复就是这样开始的。事实上,每一个从嗜酒中康复的人都是从

一小时的清醒开始的。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不去端下一杯酒的方法。

(怎么样?还在喝汽水吧?你是不是真的没去端我们第一页中提到

的那杯酒?如果做到了,这就是你康复的开始。)

也许你会去喝下一杯酒,但现在我们不去沾它,至少今天,或现

在。(你说呢,接着再看看本章余下的部分?)

“24小时”计划是很随意的。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重新开始,无论

我们在哪儿。在家,在工作时,在酒吧或在医院的病房,在下午的4:

00或早上的3:00,我们可以决定从任何时候开始,在未来的24小时或5

分钟内不去沾酒。

不断更新这个计划会避免“永远戒酒”和“发誓戒酒”的弱点。当

戒酒誓言成真时,我们以为到了我们所期望的终点,我们觉得又可以自

由喝酒了。但“今天”永远在,生命是一天一天组成的,今天是我们的

全部,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一天不喝酒。

刚开始,我们只是尝试着过好今天(现在),仅仅为了保持清

醒——它的确奏效。一旦这种思维方式成了我们思想中的一部分,我们

发现以24小时为一阶段的生活对于处理其它的一些事情同样有效和令人满意。

我们愿意找到并且使用一种脱离酒精、充满幸福的生活

方式来替代持续饮酒。

我们无需为我们的疾病感到难堪,这没什么不光彩。没人确切地知

道为什么当一部分人成为嗜酒者时而其他人却不会有问题。这不是我们

的错,我们并不想成为嗜酒者,我们也没有试图去得这种病。

我们毕竟不是故意的患上酒精依赖。我们没有预谋或恶意地去做那

些后来让我们感到难堪的事,做出那些事是违背我们的良知与本能的。

我们真的是病人,而且还对自己的病一无所知。

我们已经明白,无益的悔恨和忧烦于“我们是如何得上这种病的”

是毫无意义的。要想好起来,就是简单地不再饮酒,这是我们克服疾病

的第一步。

看看后面这些建议是不是有用。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痛苦地困扰于你

错在哪里,倒不如承认你有一种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我们发现,相比

原来曾经苦闷的自我,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并且感受更好的自我。这也是

更真实的自我。我们知道。它的证据就是我们现在的感受、行为与思考

方式。

欢迎任何一个有这种愿望的人进入新自我概念的“免费试用阶

段”。当然,任何愿意再回到过去的人都可以绝对自由地完全回到过

去——如果你愿意找回过去的痛苦那是你的权利。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保留新的自我,只要你愿意。那,也是你的权

利。

采取行动

一般而言,与其只是被动消极地勉强自己不去做或者不要想某件

事,不如转而积极投入其它活动来得比较容易些。

戒酒也是同样,简单地远离酒(或不去想喝酒)似乎是不够的。我

们越想要远离酒精,想喝酒的念头就越挥之不去,很难有任何实质性帮

助。比较好的方式应该是忙起来,无论任何事情,将我们的注意力及精

力投向其它有利健康的事物。

我们很多会员都想知道,一旦停酒之后,那些空余出来的时间要如

何打发? 一旦我们确定要戒酒后,很明显,我们就无需再像过去那样为

能喝上酒而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去谋划、喝酒以及从饮酒的影响中恢

复过来。因此我们突然有了很多空余的时间无所事事,像是一个巨大的

空洞,必须设法予以填补。

我们中大部分人都有正式工作要做,即使如此,仍然有许多停止喝

酒以后空出的时间必须打发。所以我们必须培养新的爱好、安排丰富多

彩的活动,以填补这些时光,同时也给原本一度沉迷于酒精之中的精力

找到适当宣泄的渠道。

那些曾经试图改变旧习惯的人都知道,以新代旧比强行阻断旧行为

及无所事事,更容易达到目的。

我们有些人在刚戒酒时会经历短时期内缺乏想象力的情形,这是一

种令人十分好奇而又真实的状态。

之所以令人好奇,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酒鬼在喝酒的时候都能表现出

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是为了喝酒,我们可以在不到一星

期的时间内,编造出其他所有人一辈子都想不出来的理由(借口) 。(有

时正常人会有十分正当的原因不得不喝,但就一个没有酒问题的人而

言,不论喝与不喝从来就不需要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 )

当我们戒酒后,已没必要再为自己找理由喝酒,但我们的大脑似乎

也就此停摆、一厥不振。我们有些人发觉实在想不出来不喝酒时到底有

什么事可做。或许是由于我们刚改变喝酒习惯,或是经过长期酒的折磨

后,我们的思绪需要一断时间的歇息方能恢复正常。不论是何种原因,

这种反应迟钝的状况将会慢慢地逐渐消失。在保持清醒一个月之后,我

们可以感觉到显著的改善;三个月后,我们的头脑会更加清楚;到了第

二年,改善的幅度更是惊人,我们的灵感似乎源源不绝更胜于以往 。

但在我们刚戒酒时,总是处于看似江郎才尽、搜索枯肠的状态中,

我们常常听到有些会员问:“怎么办?”

下面列举的一些活动可以做为这个阶段的一个开端,虽然不像探险

那样特别令人兴奋和期待,但其中包含的各式各样的活动,足以用来填

补戒酒初期的空闲时间。当我们不需要工作时或是与其他不喝酒的人在

一起时可供选择运用,确信十分有效——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1.散步——尤其是去未曾到过的新地方。去公园或乡间小道悠闲

地漫步,但不是累人的急行军。

2.阅读——但是我们其中一些人发现戒酒初期很难集中精力看复

杂的书。

3.逛博物馆或画廊。

4.运动——游泳、打高尔夫球、跑步、瑜珈或医生建议的其它运

动。

5.着手处理忽略已久的家庭杂务——整理衣柜、梳妆台、将文件

分门别类归档、回复函件、钉挂图画或是处理我们拖延很久的事务。但

我们在做这些事时,必须特别注意适可而止。虽然说整理橱柜、阁楼、

地下室、储藏室、停车间看似简单,但是如果一整天不停地劳作,我们

会变得疲惫不堪、满身脏乱,很可能仍旧无法一次完成。所以我们彼此

会相互提醒:不要贪多,量力而行。不要一次清理整个厨房或是整理所

有文件, 而是一次清理一个抽屉或一个档案夹,其它工作改天再做。

6.尝试培养新的嗜好——选择不会太昂贵或要求太高、纯粹娱乐

消遣、没有竞赛压力却令人耳目一新、振作精神的活动。我们很多人选

择了过去从未想到过的活动,例如桥牌、歌剧、歌唱、写作、热带鱼、

针线、字谜、木工、篮球、烹饪、赏鸟、业余表演、皮雕、园艺、吉

他、**、舞蹈、航海、石雕、盆栽、收藏等。许多人发觉,自己现在

真正喜爱的活动竟然是过去从未考虑尝试的嗜好。

7.重拾往昔乐趣——有些我们记忆犹深,但也许被遗忘在某处、

尘封已久的一件你多年没有润色的水彩画、一套刺绣工具、一架手风

琴、桌球或围棋、搜集的录音带、阅读札记等,对我们有些人而言,重

新挖掘出这些怀旧的物品,掸去表面厚重的灰尘,可以带来无限感慨,

并会使我们想要延续这些爱好。但如果觉得已不再适合你,就直接舍

弃。

8.去上课——你是否曾经一直想要学习日语或是俄语?喜爱历史

或数学?想了解考古学或人类学?那就去参加函授课程、电视大学或成

人教育(只为兴趣,不一定要有学分证书)。还有很多地方都有每周只

要上一天的课程,何不尝试一下?很多会员都发现,上课不仅可以开阔

视野,更可以拓宽生活领域。

万一你对上课内容感到厌倦,不要犹豫马上退出。你有权决定停止

任何弊大于利的事情。学会放弃对自己无益或是没有正面、积极、健康

意义的活动,我们才能够鼓起勇气重新面对,才有机会去领略喝酒之外

崭新的生活层面。

9.自愿去做一些有用的服务——许多医院、儿童服务机构、教

会、社会福利团体都非常需要志愿者提供各项服务。我们可以有很多选

择,包括为盲人朗读,到教堂协助寄信,收集请愿书。只要询问附近的

医院、教堂、政府机构或平民组织,都可以获得此类信息。我们发现,

当我们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时, 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服务 ,我们也会

觉得特别受用,甚至在谈论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及其相关讯息时,我们

也会感觉非常有兴趣而特别投入。

10.打扮自己——过去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形象。剪个

新发型、穿件新衣服、换副眼镜、甚至更新牙齿,都会有出乎意料、令

人愉悦的效果。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也曾为自己刻意修饰外表,而当我们

开始保持清醒几个月后,这似乎又成了好好欣赏自己的机会。

11.放松地玩——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作的每一件事都一定必须

要积极进取、求新求变,虽然这种作为十分有价值而且能够自我提升。

但我们很多人认识到,保持适度均衡也非常重要。我们也需要去做一些

纯粹只为了兴趣的活动,诸如你喜欢的热气球、泡泡糖、动物园、喜剧

**、摇滚音乐、侦探小说、日光浴、雪橇等等;都不喜欢的话,找其

它一些好玩而又与喝酒无关的活动,纯粹为了犒赏自己。

12.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自己填写。

但愿上述列举的活动能够激发你的灵感,令你能想出一些不同的安

排。倘若果真如此,非常好,尽情的享受吧。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有些人总是过犹不及,一次参与太多活动。

我们已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适可而止,那就是本书第18章的内

容“慢慢来”。

找到自己的道路

我们并不认为喝酒的问题是一个琐屑无聊的主题,因此特别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明确表达出我们的观点。

嗜酒问题值得我们非常认真的关注,我们并不觉得将仍在受苦中的嗜酒者作为谈笑的话题十分有趣,除非是我们纯粹从对自己保持清醒有利的角度来自我调侃一番。当某人语带挑拨地威胁要喝醉酒时,我们并不觉得有趣,这种情况就好像在玩赌的危险游戏。

虽然我们以严肃的态度看待嗜酒问题,但你也将会发现,我们经常能够以幽默和客观的方式,谈论我们过去的经历和自己本身的康复过程。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做法,当然此举并不致削弱我们想要获得并保持康复的决心。

我们大部分人皆曾濒临丧失生命的状态,我们都已经深深感受到此种痛苦的折磨,但我们也体会到一种内心雀跃不已的希望。

我们希望此书所传递给你的是鼓励多于痛苦,如果你是一名嗜酒者,你已经知道了足够多的痛苦和寂寞,我们衷心地期待你能够以清醒的头脑和稳健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高低起伏,并从中获得一些安宁和喜乐。

毫无疑问,在过清醒生活上,起初我们只是处在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们总会理解到更多能够对我们有所裨益的方法。当你保持清醒之时,理所当然会想到一些本书尚未登载的新观念,我们也希望如此。

我们也希望当你真的找到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新想法时,愿意将其传递出来,请和大家共同分享(将来你将会记得分享的行动对你是有所帮助的)。

我们如果能够收集更多的经验,更多的嗜酒者便能够得到帮助。我们有些人在真正达到稳定的清醒之前,会大约重复再喝酒一次左右。如果你发生这种状况,请勿感到绝望,尽量记住,就好像其它疾病一样,酒瘾问题是一项极为严重的疾病类型,它影响人体健康的情形跟其它疾病一样,也可能会病情反复,但仍然是有机会康复的。

即使遭遇失败、挫折的阻碍,如果你仍然想要恢复健康,并有意愿尝试新的方法,就仍然有康复的希望。

依照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深信你已经加入了我们成千上万会员的行列,并且正在迈向通往快乐、健康的道路。

无论你沿循我们的足迹还是以你自己的方式,无论你行走在哪一条道路上,愿你带着我们最佳的祝福继续前进。

过去的经验已显示,如果我们能够小心谨慎地遵从下列建议,可以将这一问题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1.作为一名仍在康复中的酒瘾患者,你将会不自觉地响应那种令人不舒服的感受,而去寻求化学药品的解脱,并且常有服用比平时处方更多剂量的倾向。因此,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疼痛或有不舒服的感觉时,要尽可能寻求非药物的解决方式。

2.请记住,对于滥用毒品、旧病复发,最佳的防护措施就是积极的参与A.A.的康复计划。3.A.A.会员不能扮演医师的角色。4.在药物使用问题上,应该对你自己和你的医师完全坦白诚实。

5.如有疑惑,请咨询已证实具有治疗酒瘾疾病经验的医师。6.对你所咨询的任何医师或牙医,坦白地说出关于你酒瘾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信赖将可得到尊重,而且对医生而言也最有帮助。7.如果你对处方药曾经有过副作用反应,立即通知医师。8.如果一位私人医生拒绝或未能辨别出酒瘾患者对于、神经安定剂、兴奋剂特殊的敏感性,不妨考虑更换另一位医师。

有些酒瘾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当我们意识到有再度上瘾的危险倾向时,同时我们也认知酒瘾患者对于其它疾病并没有免疫能力。

我们有些人必需应付有可能导致自杀的忧郁症;有时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或其它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疾病。我们当中也有癫痫、心脏病、癌症、过敏、高血压以及许多其它严重的疾病。

由于许多酒瘾患者出现对于药物使用上的困难,因此有些会员采取反对立场,认为在A.A.团体当中任何人都不应当接受任何药物治疗。

尽管此种态度对有些人而言无疑是可以防范再度复发上瘾的问题,但对其他人却意谓着灾难的降临。A.A.会员和许多他们的医师,皆曾有过描述到抑郁症患者被其他A.A.会员告知应扔掉药丸的情况。

但其唯一的结果便是忧郁症复发及其随之而来所有的困难,有时甚至导致发生自杀。我们也听说精神分裂症患者、躁郁症、癫痫患者和其他必须接受药物治疗的人,被其他出于好意的A.A.会员劝阻服用处方药品,很不幸的是这些非专业人士的建议,往往导致这些受害人的情况恶化到跟以前一样严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们因此感到十分内疚,因为A.A.反对使用所有药物。如今,我们已十分清楚地知道,就好像支持或是导致任何酒瘾患者变成对药物成瘾是错误的行为一样,剥夺任何酒瘾患者接受药物治疗以缓和或控制身体疾病、情绪问题的做法也同样不正确。

飞机上医护夫妻抢救发病乘客,该名乘客患有什么疾病?

?该乘客是一名癫痫患者,当时在飞机上突发癫痫。

10月6日新闻报道,在广州飞往重庆的一趟航班上,有一名乘客突发癫痫,正当情况危机之时,有一对医护夫妻赶紧上前去在简单询问了情况之后马上展开救援。据了解,这一对夫妻来自广东佛山,丈夫范晓曦和妻子丁蓓。实施救援大约5分钟后,该患者恢复意识。范晓曦担心再出现什么状况,便一直留在患者身旁观察,直到飞机平稳落地。看到一切正常后,他们才离开。

新闻一出,便有大量的网友纷纷为他们点赞。幸亏这名患者遇到了他们,不然多么危险,他们救的不仅仅一条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们拯救的是一个家庭。

医护人员不愧是我们的白衣天使,尤其是今年,疫情最初爆发之时,大量的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冲到一线奋战。今年的春节,我相信他们肯定永远都不会忘,没有陪在家人身边,处在危险环境中夜以继日的工作,从疫情爆发到基本上控制住整整大半年的时间,他们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流的汗水都可以拧下来,熟悉的人擦肩而过可能也认不出来。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生而平凡却做着伟大的事情的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我们的疫情防控效果才会这么好!真诚的对所有的医护人员说一句: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我们应该给医护人员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他们是我们的白衣天使。真的不希望再看到"医生被患者家属刺成重伤"类似的事件发生了,每每听到这种事情都无比的心痛和气愤。医者仁心,也希望别人能给他们更大的宽松,千万不要让他们寒了心。

医护夫妻空中抢救发病乘客一事,如何评价他们行为?

人间的温暖永远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医护人员在外出的过程当中碰到一些患者进行的举动,在这时呢,其实也是让我们都为之敬佩的一点了,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说到了医者仁心,对于这些医护人员呢,他们也是我们的白衣天使,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最后一道屏障,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会让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因为在生活当中的意外与惊喜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降临在我们的身边,而对于一些意外来临的时候呢,我们也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躲避,在很多的时候都是他们从病魔手中抢回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未来的阳光四溢。

医护夫妻空中抢救发病患者?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情况之下也是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医者仁心?,日医生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职责就是救扶伤,但是对于这样的外出情况之下,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去不管不顾,毕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并没有人们会知道他们是一个医生的存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在外出旅游的时候都希望保证一个放松的心态,而在此对于这样的事情出现也是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他们就是世间所存在的天使,对于救扶伤是他们的职责,但是在外救人就是他们的本能了。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也是让他们所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对于他们来说是我们生活的希望,也是我们生活的最好保障,他们也真正的将自己平凡的生命活出了不菲的价值,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会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如何应对“旁观者效应”

相信大家都会被网络上的这些新闻冲击着心灵: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不幸离世。

中国网2015年8月3日报道,太原市一小区内,一名五十出头的中年男子,在这个居民小区的门口被人用脚活活打。躺在地上的男子被双手插兜儿的男子一直踹,几秒钟就被踹了四脚,而这样的过程持续了有一分多钟。在这过程中有围观者录像,却没有人上前去制止。

2013年6月7日,一段监控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显示:一女子在过马路时被撞倒地,但十余名路人和十多个途经车辆均漠然经过,其间经过的车辆和行人无一上前施救,结果女子再遭车辆碾压身亡。该视频引发网友的激烈讨论。

难道这些都是因为人性的沦丧抑或道德的缺失?其实不尽然。心理学家专门做过相关的实验,论证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冷漠的反应。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解读得出,这是 “旁观者效应”:群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率相关。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他人分摊责任,责任扩散的作用加上对举止得体的要求,让人对某种生攸关的情景视而不见。

达利和拉丹以研究大学生适应能力为名,请60多名纽约大学的学生参与实验。他们把每个被试隔离在单独的房间里,只有一个话筒可以对外发声,要求在实验过程中每个接受访问的人按照顺序依次发言,没有轮到自己发言时可以听别人的发言,只有轮到自己发言时,才可以通过麦克风谈论自己在大学里遇到的挑战。这个实验让被试有这样一个心理预设,就是他们以为同时接受访问的有60多人,而实际上,被试听到的只是研究人员事先准备的录音而已。

实验正式开始了。被试听到了一个学生的发言,其实是一段录音,他说自己有癫痫病,紧张的时候很容易发病,刚开始他说话还是正常的,接着开始胡言乱语,声音越来越大,呼吸越来越急促,最后上气不接下气,不断呼救请人帮他。实验结果是,采取行动的被试只有31%,剩下的人没有采取任何救助行动。如果被试以为当时有4人以上在场,就不会采取行为帮助受害者,如果被试认为癫痫病人发作的时候只有自己在场,那么有85%的人会在3分钟内采取行动。

达利和拉丹推测,如果人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场,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有多大,因为有很多人分摊责任,这种现象称为责任扩散。

还有一个影响行为的原因, 是人们对举止得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没有完全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如果只有自己大惊小怪会很没面子。

打理和拉丹让4个人坐在一个房间里填调查问卷,然后暗中给这个房间释放烟雾,气体无害,但是会让人觉得可能发生了紧急情况。其中有3个人是事先安排好的,他们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表现得好像什么异常都没有的样子。结果在60多个被试中,只有一个人在4分钟内起身下楼,告诉负责人这里有情况,有3个人在实验结束后把情况告诉了负责人,剩下的人完全没有采取行动。绝大多数人把这种情况解释为空调系统的小故障,做出这种判断的一句是旁人的举止神态。

这些实验看完,相信大家可以去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众人冷漠事件,然而理解归理解,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这种旁观者效应的发生。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1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

2 、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

3 、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

4 、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人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5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