瘖门简介

针灸治癫效果-针灸治疗癫痫常取穴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哑门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瘖门穴的定位 10 瘖门穴的取法 11 瘖门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瘖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瘖门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瘖门穴的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瘖门穴研究进展 17.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7.2 对血细胞的影响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瘖门 1 拼音

yīn mén

2 英文参考

Yǎmén GV1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瘖门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瘖”,《正字通》云:与“哑”音别字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诸本作哑门。[1]

穴位 哑门 汉语拼音 Yamen 罗马拼音 Yamen 美国英译名 Dumb Gate 各

号 中国 GV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4 富耶氏 IVG14 德国 LG14 英国 Gv15 美国 Go15

哑门为经穴名(Yǎmén GV15,DU15)[2][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名瘖门[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始称哑门[2]。《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4]。别名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属督脉[2]。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2][4]。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2]。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4 哑门穴的别名

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瘖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喑门一穴。

6 穴名解

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2]。

瘩,《说文》:“瘖,不能言也。”《正字通》:“痖与瘖,音别义同。”痖通哑、瘖通喑。门,出入、关键之处,意为要地。此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正对舌本,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因有通经络、开神窍、治失语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为哑门。穴为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甲乙经·卷十二》谓:“舌缓,瘖不能言,刺瘖门”。[5]

7 特异性

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2][4]。

8 所属部位

颈椎[6]

9 瘖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7]。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2]。

哑门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发际0.5寸,适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

一说“在后发际宛宛中。”

哑门穴在督脉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肌肉)

哑门穴在颈椎部的位置(骨骼)

10 瘖门穴的取法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之凹陷中取穴。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2]。

正坐,头稍前倾,于后正中线入发际0.5寸处取穴[8]。

11 瘖门穴穴位解剖

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夹肌之间→左右头半棘肌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9]。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9]。

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4]。

12 瘖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哑门穴具有散风熄风、开窍醒神的功效。

哑门穴有通窍络、清神志作用[2]。

哑门穴是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故可治疗喑哑、失语、神志病和督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是主治喑哑、失语的常用穴[10]。

哑门穴具有通窍醒神的作用,故以治疗失语、癫狂、痫证为主[10]。

哑门穴有通经开窍之功,为回阳九针之一,凡诸喑症俱可取此[5]。

13 瘖门穴主治病证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及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等[2]。

哑门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头痛、项强[9]。

哑门穴主治头痛,失语,暴喑,喑哑,重舌,舌缓不语,聋哑;癫狂,痫证,瘛疭,癔症;项强,脊强反折[8]。

哑门穴主治暴瘖,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4]。

治舌强不语,暴喑,颈项强急,脊强反折,癫痫,脑性瘫痪,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4]

一般直刺0.5~1.0寸[2][4]。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9]。

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8]。

注意:

禁深刺[4]。

不宜向前上方深刺,以免误伤延髓[2]。

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9]。

因为深部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9]。

14.2 灸法

禁灸[2]。

《针灸大成》谓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火攻。凡取经穴治病,可针者针之,可灸者灸之,针灸惧不宜者,则按而摩之,是为经穴三用。[5]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8]。

15 瘖门穴的配伍

哑门穴配廉泉、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合谷治聋哑[2][8]。

哑门穴配风府治角弓反张[2]。

哑门穴配人中、后溪治癫痫[2]。

哑门配关冲,有通阳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不语。

哑门配风府、合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喑哑。

哑门配通天、跗阳,有散寒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哑门配水沟、足三里、大钟,治痴呆[8]。

哑门配阳谷、腕骨、带脉、劳宫,治瘛疭、指掣痛[8]。

哑门配水沟、大椎、腰奇,治癫痫[8]。

哑门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针灸甲乙经》:项强,刺喑门。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

《针灸大成》: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针灸大成》:仰头取之。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风痉,中风尸厥,暴不省人事。

《圣济总录》:脑后哑门穴,不可伤,伤即令人哑。宜针人中、天突二穴,可二分。

《玉龙歌》: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

《回阳九针歌》: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17 瘖门穴研究进展 17.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发现,针刺哑门、肾俞,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同时观察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显示陡直型波形较治疗前增加了14.4%,统计学有明显差异。[8]

针刺哑门、风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5]

17.2 对血细胞的影响

针刺哑门、华盖,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针刺哑门也可使淋巴细胞减少,并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8]

艾灸疗法如何治疗癫痫

癫痫病的疗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在我国,中医历史悠久,对于癫痫的治疗有许多特别的中医疗法。其中有一种疗法叫灸疗法。?请看下文福州马尾癫痫病医院专家来为你介绍。 灸法是通过艾卷灸、隔物灸等,在“病所”、“奇穴”、“经穴”等部位造成一定的温热效应,获得温通气血、宣经活络、驱寒祛湿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癫痫发作的目的,灸法可以治疗针刺效果差的某些病症,适用于久病体弱的患者。 (1)痰湿型:治宜健脾化痰,养心安神。 取穴:艾炫非化脓灸灸丰隆或足三里3一9壮、灸合谷3一7壮、灸中院或上院3-7壮、灸脾俞或胃俞3-7壮、灸大椎3一5壮、灸合谷1 -3壮。 (2)肝郁型:治宜疏肝理气,养心安神。 取穴:艾住非化脓灸灸三阴交3一9壮、灸肝俞3-7壮、灸值中或巨胭3一7壮、灸合谷3一7壮。 (3)气血两虚型:治宜益气养血,安神清脑。 取穴:用补法,艾住非化脓灸灸足三里3一9壮、灸膏育俞3一7壮、灸服俞或心俞3一7壮、灸天柱3一7壮。 (4)小儿癫痫:治宜息风涤痰,镇惊安神。 取穴:灯心草灸灸大椎1壮、灸合谷I壮、灸百会1壮、灸四关(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四穴)各1壮。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的介绍,癫痫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患者一定要拥有足够的耐心,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不要急躁,保持平和的心情,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更换疗法或者继续坚持治疗,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盲目治疗,影响自身治疗机制,最终耽误最佳治疗时期。

脊中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脊中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脊中穴的定位 9 脊中穴的取法 10 脊中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脊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脊中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脊中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脊中穴研究进展 17.1 用于剖腹产针麻 17.2 治疗癫痫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脊中 1 拼音

jǐ zhōng

2 英文参考

Jǐzhōng GV6 [中国针灸学词典]

jǐz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脊中 汉语拼音 Jizhong 罗马拼音 Chichung 美国英译名 Middle of Spine 各

号 中国 GV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6 富耶氏 IVG6 德国 LG6 英国 Gv6 美国 Go6

脊中为经穴名(Jǐzhōng GV6)[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宗、脊俞[2]。属督脉[1]。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1]。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4 脊中穴的别名

神宗(《太平圣惠方》)、脊俞(《太平圣惠方》)。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6 穴名解

脊即脊柱,中即中间,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当其中,故名脊中[1]。

脊为椎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中,中央之义。脊柱共有21椎,本穴在11椎之下,适当其中,故名之。[3]

7 所属部位

胸椎[4]

8 脊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脊中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5]。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脊中穴位于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2]。

脊中穴在督脉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脊中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脊中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脊中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下摸4个胸椎棘突下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4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脊中穴[7]。

10 脊中穴穴位解剖

脊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2]。

11 脊中穴的功效与作用

脊中穴具有健脾利湿、宁神镇静的功效。

脊中穴有健脾利湿、解痉固脱作用[1]。

脊中穴有温补脾肾之功,主治泄泻腹满,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儿脱肛,黄疸,癫疾,痫证,腰脊强痛。脊中穴与悬枢功用略同。[3]

12 脊中穴主治病证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泄泻,癫痫,脱肛,腰脊强痛,胃痛,不嗜食,反胃,吐血,痢疾,便血,痔疮,不得俯仰,腹满,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脊中穴主要用于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肠炎、腹胀、腹泻、呕吐、胃溃疡、胃神经痛、小儿痢下赤白、黄疸、肝炎、腰脊强痛及小儿疳积、风痫癫邪、精神分裂症等[1]。

脊中穴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小儿疳积、脱肛、腰脊强痛[8]。

脊中穴主治胃痛,腹胀,不嗜食,反胃,小儿疳积,吐血,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癫痫;腰脊强痛,不得俯仰;黄疸[6]。

脊中穴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痔疮,脱肛,癫痫等[2]。

腰脊强痛,腹满,不嗜食,小儿疳积,黄疸,脱肛,癫痫,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肠功能紊乱,肝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2][8]。

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6]。

注意:脊中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9]。

13.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禁灸,灸之令人怄偻[3]。因其处肌肤薄浅,易于深灼[3]。髓灼则偻矣[3]。

14 脊中穴的配伍

脊中穴配中枢、足三里、悬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

脊中穴配涌泉治癫痫[1]。

脊中配肾俞、命门、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闪挫疼痛。

脊中配足三里,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眼暗,头昏。

15 特效 ***

用拇指指腹常按揉脊中穴,可治腹胀、腹泻、痔疮、脱肛、便血等肠腑病症[7]。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黄疸,刺脊中。腰脊强,不得俯仰,刺脊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

《针灸大成》:主风痫,癫邪,黄疸,腹满,不嗜食,五痔便血,温病积聚,下利,小儿脱肛。

《类经图翼》:小儿痢下赤白,秋末脱肛,每厕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无妨。

《针灸聚英》:素问刺中髓为伛,行针宜慎之。

17 脊中穴研究进展 17.1 用于剖腹产针麻

脊中配命门、腰俞,与其他穴组对比,效果最佳。

17.2 治疗癫痫

《急》求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部分疾病治疗穴位的顺口溜

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

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

阳陵泉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

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百会头顶凹中悬,

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 间取,

太阳一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

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

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

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

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

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

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

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

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

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

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

头面合谷收。

踝痛找悬钟,

腹痛三里留。

急救掐人中,

疲劳华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