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秘方治杂病神效方-道家治疗癫痫的秘方
如何吐纳啊,高手指点
道家吐纳筑基功法
中华道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笔者曾在东海崂山得传道家吐纳诀,属于修炼筑基之功。因观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存在之弊端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故此不自保守,谨将道家吐纳功法之真正口诀,公开于世,献诸同道。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人人体所需之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脑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闻,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燕,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 (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亡。
盖人生夏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炁,痛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 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 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卧之法则如下: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 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 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2.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 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3.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脏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炁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炁之时,不可强迫压炁,也不可强制憋炁。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气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八识归元法
本功法为静功。此功出自气功专著《性命圭旨全书》。著者及成书年代不详。该书以性命双修立论,集道儒释三家气功学说于一炉,是明代以来较有影响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气功学著作,也是系统的应用气功养生法防治疾病的重要文献资料。书中主要应用八卦、阴阳、五行、人天观、干支甲子、形体、脏腑、经络、精气神的基础知识,阐发气功学基本理论及功法的特点、操作技术、功效应用、注意事项等。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全书分四个部分。本功法见于第一部分。
功效:镇静安神,补脑益精。能调节脏腑机能,减少体内能量消耗。
主治适应:癫痫、躁狂症、真心痛、心痹证(冠心病)、高血压、眩晕、中风症、肺结核、甲状腺肿瘤、甲亢、消渴(糖尿病、尿崩症)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
作法:先做好功前准备。选择无噪声、无污染、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环境。忌在雷鸣及雨天进行。室内作功,也应空气清新,光线宜人。
(1)调身:先宽松衣带.放松形体和精神。然后盘腿端坐,闭双眼,并闭口使呼吸之气从鼻出入,舌抵上腭,竖脊含胸,双手臂下垂,自然意视下腹,两手握固(用两手四指各握住大拇指).形体沉稳。
(2)调气:坐定之后,调匀呼吸,以后即不再注意呼吸,任其自然。
(3)调神:凝神人定,使意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虚空藏寂灭”、“明心见性’,先断意识,“深入于幽冥之中,竞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车),亦不知外之有人,己之有躯。”达到“静则神藏”、“虚无飘渺”的忘我境界。
(4)收功:行功40分钟左右,使意识活动分开,虚无消失,再现己之存在。然后活动片刻,搓面叩齿,轻按肾俞及肾区,揉腹伸腰。随意舒臂或行走,约1O分钟即可。
三素云法
本功法出于《云芨七签》卷五十三,据说行之一年,则耳聪目明;久为之,可彻视千里,听之于绝响。
方法:尤以丑后卯前这段时间为佳。先闭上眼睛,面向东方坐着,用两手大拇指后掌,分别向左右按擦眼睛,经过耳门穴,使两手在脖子后相交,做27次,在做的同时,要想象眼中有紫、青、绛三色云气一齐出现,这就是从内按出三素云(意念中的紫、青、绛三色云气),使它来灌注瞳孔。先想象两眼中有这样三色云气出现,凝郁片刻,再分别向左右按擦两眼。在按擦中,每次都觉得眼外的云气又回入瞳孔中,瞳孔光莹透彻。手过去,云气又出来;再按擦,云气又进入。这样反复做27 次为止。然后默念“眼童三云,两目真君,英明注精,开通精神。大玄云仪,灵验篇篇,保我双关,启彻九门,百节映响,朝液泥丸,身升玉宫,列为真君。”默念完毕后,咽口水50次,即想象所咽口水注入肝中。这样练一年,就能耳聪目明。长久地练下去,就能遥视千里,看见鬼神,听到无声的声音。
三一服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道教类书《云芨七签》。其书由宋道教学者、气功家编集,书中列“内丹’一部,收入各家气功功法、导引是研究宋以前的气功著述的重要文献。
功效与主治:久行此功,使华盖(肺)明,耳目聪,身无疾,邪不干。
古人日:走欲长生.三一当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绛宫中,下一在丹田中。入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为生气(生发之气).日中至入定为气。
作法:
(1)常以生气时,静卧瞑目握固,闭目闭口不息。心数至二百,乃口稍微吐气出之,日增其数.数满二百五十,即绛宫守.泥丸满.丹田成。
(2)以鼻微微引纳之,数满.乃口稍微吐之。小吐气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长吐之。为之既久,闭气数得至千五百.则气只从鼻入,通行四肢,不复从口出也 自欲通之,乃从口出。如此不止,饥取饱止,绝谷长久。
玉液炼形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出自气功专著《性命圭旨全书》。著述介绍参见“八识归元法”。
功效与主治:行气活血,和畅百脉、可疏通脉络之塞滞,去痕血、痰饮之蔽塞.此法又名“通关荡秽之法”。
作法:宽松衣带,放松形体,意守玄膺(气管),不久则津液满口。慢慢将此津液以意引下,渐达膻中、鸠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而止.再从气海分开左右两大腿而下,至膝、足三里、下脚背、足大指又转入涌泉,再由脚跟上膝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尾骶骨末端),合在一处,过肾堂、夹脊,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入手掌。两肩上颈,到脑,复下明堂到舌,再至玄膺而止。此为一周毕。又复如上述路径循环。“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口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
正一服元气法
此法为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正一法文修真旨要》。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不详。
内容包括:服日月光芒法、序元气、服气诀等功法。并强调发放外气为人治病;一要择时、医患配合;二要有医德,轻财而有拯救之心。在运用气功法诊断、治疗疾病方面颇具特色,值得进一步研究。
功效: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作法:服元气者,不论早晚,得暇即服。日月精华者,候天气晴和,日初出一丈以上高,即可服。向日拱手四次,闭眼,存日中一道光芒,紫色如线,来至鼻口.想令满口中赤光色,咽二十七咽止,又四次。若唯只服内气不佳,能兼服生气。生气既服,与元气合一也,攻病速愈,若唯服内气,攻病稍迟差也。若兼日月精华,久服令人身灵,及有光彩也。
墨子行气法
墨子行气法为静功。出自道教类书《云芨七签》。本功重在补脑安神,益气养精。久行之可安五脏、神守泥丸、“华盖明、耳目聪、举身无病,邪不复干”。饮食甘美,形体轻强。本法长于治疗肺系疾病,脑部疾病。如咳嗽痰多,排吐不利、口苦咽干、头昏眩晕、耳鸣目眩、头痛惊悸,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遗精梦游、神思恍惚、关节疼痛、手足无力等症。
作法:
(1)调身:取自然坐式或仰卧式。作好功前准备,如宽衣解带,先行大小便等。
(2)调气:坐定或卧好后即可行功、先漱津咽液三至五次。“然后用鼻吸气,口吐气,慢慢缩鼻引气,不要太满,极满者则难以复还。初行功时,引气五息即止,一息即可吐气。每口吐气欲止,就接着咽气,再恢复鼻吸气……凡内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气周流全身。行气常以上半月(即一日至十五日),意念令气从手指出。下半月(即十六日至月底),意念令气从足趾出。行之日久,自觉气从手足“通气”。
(3)调神:行气之先,即当“安其身”(精神意识活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与意争”(不意气相争),若精神不安和则停止行功,精神稳定再练,常能意守而不要过于疲倦。达到“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鼻息则调和,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自觉则形热,形热则汗出”。始终气与神合、意识集中于呼吸之气。
(4)收功:行功约半小时,即可收功。
(5)行功时间:宜在子时(夜晚23点至凌晨l点)至午时(中午11~13点),即夜晚23点至中午13点这段时间均可炼功。
墨子闭气行气法
老子曰:长生之道,唯在行气养神,吐故纳新,出玄入玄,呼吸生门,其身神不使去,人即长生也。玄者有上下,谓鼻中、口、阴也。鼻、口、阴,亦谓之生门矣。老子曰:生不再来,故遵之以道。道者气之宝,宝气则得道,得道即长生矣。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行气名炼气
,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且莫极满,极满者难还。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不尔者,或令频。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周身也。行气常以月一日尽十五日,念令气从手十指出;十六日尽月晦,念气从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觉气从手足通通,则能闭气不息,便长生矣。
凡欲行气,先安其身而和其气,无与意争,若不安和,且止,和乃为之,常守勿倦也。气至则形安,形安则鼻息,鼻息则调和,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自觉,自觉则形热,形热则汗出,且勿使起,则安养气,务欲其久。当去忿怒愁忧,忿怒愁忧止则气不乱,气不乱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内无唾,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其理,百病退去,饮食甘美,视听聪明,形体轻强,可长生矣。夜半至日中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为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冥目握固,闭气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出之,日增数。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数至二百五十,即绛宫神守泥丸,常满丹田,数至三百,华盖明,目耳聪,举身无病,邪不复干,玉女使令司命著生籍矣。
服元气法
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婴儿诞育时,惟脐带与母胞相连,其带空,中如管,则传气之所形,从此渐凝结也。人欲长生,必修其本,树欲滋荣,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万无一成。气海者与肾相连,属壬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薰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用久转微,意思则久矣。初用与已成,不得同年而语。凡气困者,身皆有疾,沉结在内,或医药不能疗,尤须精诚,并去外想,闭气于气海,以手于脐下候之,气应之候,冲容如喘、如触,或鸣,或痛,如掣,如物动于掌下,亦须静候之。兼以目,是阳气照阴,阴气腾上又能为津液也。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无出入,只觉气海中时动用耳。初用意时,须平卧去枕,小努气海,便得满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闷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良久,元气遍身,无处不暖。每关节难通,若至腰关,尤难过之,当稍以气闭,努之三两间,突然便过,过后即气常至腰踵。庄子云:息之以踵是也。已后筋骨常欲动用,每动有声,是气到无拥,常能如此,长生道也。窃用其道,不授口诀,反受其病。凡欲鼓腹,不在入气是要诀。欲过腰关,当侧卧缩两脚,兼拳两手,偃腰极努,如此,即不觉通也。不然,终成闭塞。若能常用不绝,虽在众中密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扰,尤为佳也。若膈上并头面间有疾处,即上攻之,寻常即下至踵及气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久候液当满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随尽。每用气后,必须微调息使散,若不散,他日为疮肿,终不为佳。须先以意在疾处攻击之,徐徐用意攻击令散,疾差已后,即不得注令留滞,当遣通遍身,微微如雾露是其常也。
收散俱归海中。闭目为想,开目为存,存则不专乃著,著则气滞。觉应则止,谓之常,觉觉而味谓之滞,候应专静谓之守,流液满口谓之报,报与应一也。朝饮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太无先生服气法
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余慕至道,备寻经诀,自行气守真,向三十馀载,所闻所见,殊未惬心。大历中偶罗浮山王公,自北岳而返,倚策高邮,依然相顾,余奇之异人,延之与语,果然方外有道之君子也。哀余恳至,见授吐纳,皆一二理身之要道也。心思罔极,非言词所能尽。每云道之要法,不在经书,悉传口诀。其二景、五牙、六戊诸服气,皆为外气,外气刚劲,非从中之事,未宜服也。至如内气已正,是曰胎息,身中自有,非假外求。不得明师口诀,徒为劳苦,终无所成。今所撰录,皆承师之旨,要以申明之,谅非愚蒙所自裁。王公常谓余曰:老君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吾与天地,分一气而自理焉,天地焉能吾。斯真言要诀也。修奉之士,宜三复之。参承诱训,敢不佩服!有偶得此诀者,慎勿轻传,无或泄露,以致其殃耳。
修真服气法:每日常卧,摄心绝想,闭气握固,鼻引口吐,无令耳闻,唯是细微。满即闭,使足心汗出,一至二数至百已上,闭极微吐之,引少气还闭。热即呵之,冷即吹之。能至千数,即不须粮食,亦不须药,时饮一盏酒或水通肠耳。数至五千,则随处出入,有功当自知也,则有入水卧功矣。夫服食养生,贵其有常,真气既降,方有通感。岂有纵心嗜欲,而望灵仙羽化?必无此事也。但仙人至士,功行未满,尚不能致,况凡俗人乎?但信老人言,勤行之,即当自知矣。
补胆气法
此法乃静功。功法见于气功养生专著《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著述介绍参见“补心气法”。
功效:久行此功,补胆气而和体安神。
作法;正身端坐,意想北方,吸玄宫之黑气(指北方自然之气)入口九吞之,意念送入丹田,以补嘻之损。每季孟月作功。
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气功吗?
您好,答案为有
大雁气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上乘功法体系。据说大雁气功创自晋代的道安法师,及后辗转流入道家昆仑派中秘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在道家的养生哲理长期熏陶下,大雁功的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大概可分成前三百年武功,和后五百年养生和治疗。因此,大雁功的体系不单只是非常完整,而且其功法类别也相当广泛,包罗有养生、治病的动功、静功、医功和武功等,共七十余套的功法。
大雁气功是建基于我国道家哲学和养生理念。功法都是按着阴阳变化、五行八卦及经络气路特性而编排。它是以动作导引为主的一种自然功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帛书》44幅《导引图》彩绘,更好证明了我们远在西汉时代的祖先,已盛行以气功导引作为养生之道。汉代名医华佗以气功导引的基础,模仿虎、鹿、熊、猿、鸟,创造的“五禽戏”更脍炙人口。大雁气功就是模仿大雁这种高能和长寿鸟的形态、动作、起居、习性,按照气在人体内运化的原理编排而成。后期,再承继道家的丹道修炼方法,发展成一门上乘的养生气功功法体系。”
大雁气功虽功法高深,但简单易练,入门容易,深造也不难,老幼皆宜,没有禁异,而且安全性极好。中老年人练此功有明目醒神、疏经和血、祛病健身之功效,年轻人修炼则可改善人脑的智能,能增强记忆力和提高学习能力。年纪越小,效果就越显著。
大雁气功以练本、治本为主,激导人体主要经络穴位,加强整个人体的功能,优化神经和体液调节系统,调节脏腑机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因而可治疗各种慢和其它疾病,诸如: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各种疾病,还可治疗精神病、癫痫病、各种结石症、各类内外关节炎、皮炎、妇科病、糖尿病、胰腺病、尿毒症、胸膜炎、脑瘤.五官疾病、耳聋、青光眼、白内障、各种毒症、红斑狼疮、梅毒、艾滋病、癌症以及腰腿四肢的疾病等。久练可以防止各种毒症和癌症的发生。
大雁气功总部的历史.
大雁气功总部始创于1982年,是中国气功研究会和北京气功研究会的会员单位。由大雁气功第二十七代传人杨梅君亲任掌门,主理大雁气功健身事业。
1997年5月,“大雁气功”通过全国征集体育健身方法办公室的审定:成为中华体育健身方法。
1998年10月,“大雁气功”被国家体育总局审定为:可向社会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并颁发证书。
至今已经有计划地传授功法20种。其中,基础功法包括前、后六十四式、拍打健身功、大雁健美功、五行静功、排毒静功等6套;高中级功计有昆仑缠手八卦、八字拔腰功、三叉螺旋功、大雁掌、绵掌、五行八卦拳、开胸放香功、开发拳以及安位静功、遥视炼丹静功、高级秘传静功、开穴静功、佛禅收气静功等14套。
大雁气功的发展和未来
目前,大雁气功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普及,取得良好效果,练功者已超过二百万人。在香港、日本、东南亚、美国、加拿大、西北欧等国家和地区也赢得大批爱好者,并深受赞誉。
大雁气功宗师杨梅君虽已去世,但她为人类健身事业服务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后人心中,成为大雁气功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阶段大雁气功总部由杨梅君入室弟子、大雁气功第二十八代传人王泰力主理日常事务。本着继承大雁气功,研究大雁气功、发扬大雁气功,造福人类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工作态度,来开展各项大雁气功健身活动。为了能使大雁气功走上一条遵纪守法、真正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健康发展之路,望广大有志之士献策献力,共创大雁气功辉煌!衷心祝愿全国人民身体健康!气功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气功为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作禅或内功等。
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原始的气功没有名称,以后一部分称为“舞”,如《吕氏春秋》所说的“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春秋战国时期,气功被概括于“导引按跷”之中,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的“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而散见于历代名家著作中的静坐、坐忘、禅定、胎息、行气、服气、调气、周天、内丹等也都属于气功的内容。至于“气功”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道士许逊所著《净明宗教录》一书,即使这是后世托名之作,那么最晚也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以后才出现的《中山玉柜服气经》记载:“气功妙篇,气术之道略同……”,但在内涵上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功不完全一致。现在所通用的气功,则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之后才逐渐得到推广的。
气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多种实践中,逐渐总结而形成的。气功疗法与体育疗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可以包括体育疗法,但体育疗法却代替不了气功疗法。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是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内练与外练是结合的,应以内练为主。气功之气是指“内气”、“真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气功疗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至少它是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综合。
气功疗法包含心理疗法,但是与心理疗法有区别。心理疗法一般是指医生用语言、表情、姿势、态度等,对觉醒状态下的病人进行说理、暗示治疗;或用一些特殊的诱导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种表面上有些类似于睡眠的催眠状态,再对呈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进行暗示治疗。故病人始终是被动的。而气功疗法的特点是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自我锻炼从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气功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气功作为一门科学,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与教义,只从教徒的修炼实践中提取科学的内涵。这反映在道藏、佛经中也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资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论,也常为练功者所借鉴。
气功的一些特点
第一、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丰富的内容,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
经络、穴位、气血是非常复杂的人体现象。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出入口。
气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于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畅。
第二、中国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气功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机体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功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动态适应。
中国气功强调人与社会的统一。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气功修练强调人要适应社会。
中国气功强调形神统一。气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心理功能。气功提高人体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三、中国气功受道家、儒家、佛家和医家的影响。
中国气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医家的一些理论及健身祛病的技术,逐步形成中国气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
第四,中国气功功法丰富多彩。
中国气功功法种类繁多。中国气功功法众多,表现了中国气功理论内容和技法的丰
以中国气功流派划分,可分为道家功、儒家功、佛家功、医家功和武术五大派别。
以练功的动静划分,可分为静、动功。一般认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动功。
以练功的姿势分,有卧功、坐功、站功与活步功。
以练功的手段分:侧重意念锻炼的意守功;侧重呼吸锻炼的呼吸功;侧重姿势锻炼
从70年代未到现在,全国各地推行与普及的气功功法是以动功为主,并且不少是群体练功。
第五、中国气功具有预防和治疗相统一的特点。修炼中国气功有病祛病,无病健身。练功祛病与练功健身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第六、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内在的生理与心理功能。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能够充分调动人体生理的积极性与心理的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生理潜力与人的心理潜力。
第七、中国气功对人体身心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调节特点。
中国气功,不仅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调整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功能也有多层次的调节作用。它既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也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进行调节。
中国气功既可调节人的情绪,又可调节人的情操。
中国气功既可使高血压调整到正常水平,又可使低血压调到正常水平,又可使低血压调到正常水平。既能调整便秘,又可调整腹泻。
中国气功既可把抑郁情绪调整到正常,又可把烦躁情绪调整到正常。
第八、中国气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气功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和医学心理学思想。这些宝贵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是建立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中国古代诗人练气功,得到了心理体验,写成诗文。这些诗文反映了练功的心理效应。
白居易在《冬夜)诗中写道: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
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
不学坐忘心,寂寞安可过。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陆游在《秋怀十首)之一中写道:辟尘当以犀,沼缨当以水;龟堂一柱香,世念去如洗;
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秭米;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孰能从我游,跌坐燔柏子。
夜半清磬声,悠然从定起。
第九、心理因素是气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的机制是复杂的。它是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生化因素所组成。心理机制是气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念、情绪、暗示、认识与信心是气功心理机制的基本要素。这五个基本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练功效应的大小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都有关系。而心理因素是影响气功效应的大小的主导因素。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对气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对气功效应有很大作用。
第十、中国气功对心理功能有很大的调节与改善作用。
修炼气功,不仅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调节。改善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功能也具有调节与改善作用。气功能对人的情绪、意志、性格、智力等具有调节与改善的作用。
气功与一般的体育锻炼有何异同?
气功和体育锻炼都是人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气功,尤其是动功,也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如果去掉对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则与体育锻炼中的体操无异,只是动作柔和缓慢而已。体育锻炼也包括了“调身”、“调息”、“调心”三方面相应的内容。如“调身”本来就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而呼吸的调整对于体育锻炼来说也很重要,就象长跑运动员必须使呼吸与步伐相协调一样。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调身”达到完美状态的保证。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心理状态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的竞技成绩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有关,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象射击、射箭,情绪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大大影响成绩。
传统体育中的武术,与气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就是指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武术发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与气功结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疗作用。传统气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许多功法,往往也同时被归入体育锻炼之列。
但是,气功与体育锻炼之间仍有很大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着重“调身”,即形体的锻炼,其“调息”的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并不断地从体内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证大脑、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时的补充,从而保证体育竞技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使形体的锻炼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调心”也同样是为了保证形体的完美发挥。气功与此不同,气功的三要素中,“调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调身”只是顺利进行调心、调息的重要条件,“调息”则有助于体势的放松和精神的宁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达到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意识的主导下进行机体内部功能的自我调整和锻炼,通过特殊的心理过程来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2、与体育锻炼相比,气功更强调人的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通过主动的自我精神活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活动。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调动和培育人体的生理潜力,起到强身治病的作用。
3、气功锻炼是在气功入静状态下进行的有呼吸要求的运动,它要求在保持松静自然的基础上,全身协调运动,呼吸柔和细缓,使耗氧量降低,心率减缓,血压降低,在整体上提高身体素质;这与一般的体育锻炼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加快身体某些部分的新陈代谢,使形体按特定的要求完美发展等,有着很大区别。
气功与中医有什么关系?
气功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气功锻炼的方法、理论和治疗效果等内容,都有记载。在《素问》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几篇直接或间接地谈到有关气功方面的内容。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气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保健方法。
从中医发展史上看,我国历代医家对气功都很重视。不仅在著作中有对气功的论述,而且许多名医本人也是气功实践家。如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里所说的“导引吐呐”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著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其后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中指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在练某种静功的过程中能够觉察出人体的经络变化。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都有气功的实践和论述。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专论气功的章节,并指出学医者应参以静坐。从以上提及的名医和论著与气功的关系,即可知气功养生学历史之悠久,又可见气功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在理论上主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创编功法和气功锻炼中也应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对气功锻炼产生的效应及气功作用机制等认识,到目前为止,也主要以中医理论来阐述。当然,由于自古以来,气功实践不只为医家独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实践中,分别对气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也构成了气功理论的一部分。
气功实践的结果也为中医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张景岳等分别对奇经八脉和丹田命门理论的系统阐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气功实践的基础上的。气功强调对意念的运用,是对中医调神理论和情志学说的补充和发展。掌握了气功心身同练的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而气功作用机制的探讨,亦有益于对中医“气化论”、“精气神”理论和脏腑心理相关性等的深入认识。发掘整理气功与药物配合应用,气功针灸、气功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提高临床疗效、开拓新的治疗途径。
五雷掌的介绍
相关为道家密功,用于降妖除魔、灭邪卫道。五雷暗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雷,五指与五脏六腑相连,五脏六腑为人体五行运转之所,号为“内五行,小五行”,自然金木水火土运转变化,号为“外五行,大五行”,以人体内五行沟通天地自然外五行,借助内外合力,对他人、非类、化生之存在进行五行打击,破坏五行运转,阻断及破坏内外能量的交换与吸收分解,从而达到镇压、炁灭、驱使、降咒等目的。五雷掌起源不可考究,据传说,一是起源于高维度宇宙生命体民间传说所为天庭雷部天君、功曹等降神传授。另一说法为民间异能人士武林高功根据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创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