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治疗仪作用-电刺激ect治疗癫痫
电休克治疗对身体有些什么伤害,特别是不可恢复的伤害
禁忌症
:
嗜铬细胞瘤
,颅内占位变,
三个月
内
脑血管
意外,其他
颅内压增高
的疾病,三个月内
心肌梗
,三个月内
脑外科
手术,腹主动脉瘤
常见
合并症
(1)
呼吸停止
:治疗中抽搐停止20-30秒后,未见自主呼吸恢复。
(2)
骨折
与脱臼:脱臼以
下颌
关节
较为多见,常因操作者保护不当所致。骨折以
胸椎
(4-8)中上段压缩性骨折较易发生。多因硬枕摆放位置不当、或
病人
卧位不当造成。
(3)
吸入性肺炎
:多因治疗前进食、或呕吐物、
口腔
分泌物在意识恢复时吸入肺内所致。
(4)循环虚脱:病人出现面色苍白、
口唇青紫
、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等情况。
由于现在医院进行的电
休克
是
静脉麻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法(mECT)。一般来说
并发症
已经很少见。
ECT治疗仅仅只能缓解
精神症状
,却并不能完全治愈任何疾病
副反应
与ECT相关的常见
副作用
是,短暂的治疗意识混浊和记忆丧失。虽然,在治疗的
病程
中,记忆损害几乎成定论,但是6个月的随访资料提示,几乎所有病人恢复到原来的
认知水平
;有些病人主诉持续的记忆困难,但是,单侧运用电刺激非优势
大脑半球
,并且用产生正方波电流的
仪器
取代正弦电波电流仪器,减少记忆损害的风险的严重程度。
DBS脑起搏器治疗抑郁症效果怎么样,能治愈吗,有谁做过这个手术的,能加一下QQ吗。
大脑起搏器——深部脑刺激方法是功能性神经外科用来治疗帕金森病及其他特发性运动障碍的一种新型微创的手术方法。该方法是使用一个非常细小的电极片,根据计算机三维成像的辅助指引下放入大脑的指定部位,然后再接上一个小型的脉冲生成器放置在病人的锁骨下方。这和心血管科的心脏起搏器非常相似。脉冲生成器会持续产生非常小的电流,这样帕金森病患者就可以在发生震颤时用特制的磁铁,像调整心脏起搏器一样调整刺激量,从而控制震颤的症状。深部脑刺激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不会损害正常的脑组织,而且是可逆的手术,如果有不良的副作用甚至可以将刺激器摘除。
最近美国亚特兰大爱默瑞大学医学院的海伦博士等在研究中,利用深部脑刺激技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其研究结果已经在近期的世界知名神经科杂志《神经元》中发表。该研究小组严格筛选了六位患者,这些病人对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和ECT治疗皆无效。六名病人被实施深部脑刺激手术,即在这些患者的大脑邻近扣带回亚属区域的脑白质部位分别植入起搏器——微电极,这些电极会持续不断地释放出高频低压的脉冲电流。在植入电极之后,所有病人都立即感觉自己的抑郁情绪有所缓解,而在植入电极六个月之后,有三位患者临床症状几乎完全消失。目前的各种研究显示,抑郁症与患者脑部的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和临近的皮质下结构等部位的脑功能异常有关。该研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也发现这六名患者治疗后的脑部葡萄糖代谢有所改变,在大脑与人类情绪密切相关的前额-扣带回皮质等局部脑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使用大脑起搏器中的电刺激来阻断边缘-皮质系统局部回路中的病理性放电,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如何评价杨永信这个人?
《故事心理学——网瘾的应对策略》(节选)作者张铁军
这就是13号室。现在已经挂上了行为矫正治疗室的牌子,每一个被从这儿送进去接受治疗的小孩,在经过几十分钟之后,出来的时候都有了判若两人的改变,这被称之为奇迹。这样的奇迹经过媒体的传播之后,吸引了大量的家长送孩子到这儿来接受治疗。但是,之前的报道从来没有公开过:在这个房间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边是什么力量让孩子改变了。
?
13号室
杨大夫:这就是我们让你们感觉很神秘的所谓的13号室。
13号室,现在改为行为矫正治疗室。随着名称的改变,在这里所有的人,也把这个房间所做的“醒脑治疗”称作行为矫正,一张医院常见的床,一把椅子,两个柜子,一个放在墙角的氧气瓶等是这里的一切,但是又是什么让这种简单变得神奇?
?“电休克”对部分精神病有疗愈作用,对正常人则=法西斯酷刑。
电休克适应症
其一,一般为重症抑郁,包括单相和双相抑郁,妄想性抑郁以及继发性抑郁和脑卒中后抑郁;躁狂急性发作;精神分裂症尤其是一些急性患者或存在急性 情感 症状,紧张型患者;分裂样以及分裂 情感 性障碍;
其二,法西斯酷刑。
其三,杨大夫治网瘾。
?
附录“电休克”临床规范
第一,电休克治疗(ECT)。
电休克治疗(ECT),也称电抽搐治疗,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诱发癫痫,引起短暂的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目的。即当一个电压作用于头部,对大脑发出足够的电子数(电量)产生了足够的电能(电压×电量),使足够的脑细胞膜产生同步去极化,从而使大脑细胞诱发产生一次抽搐,表现为癫痫大发作。
第二,禁忌证:
①体温>37.5°度;
②14岁以下儿童;
③65岁以上老年;
④妇女妊娠期。
杨大夫不分年龄实施电击,是缺乏医疗规范常识和职业操守,极端粗暴。
第三,低电量的METC没有治疗意义,所有的唯一作用就是“刑罚”:?
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通过适量的脉冲式电流的作用引起个案产生理想的痫样大发作脑电变化,从而使个案症状消除。
然而,低能量的电量在治疗中不足以引起个案产生理想的痫样大发作脑电变化时也就不能发挥MECT的治疗作用。相反,这些脉冲电流在无治疗效应的同时对中枢多个神经元(能)产生电刺激影响,使一些有助于激越行为的神经能处于“短路”样改变状态,使得个案的思维、心境等神经系统改变的化学递质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甚至可能出现:γ-氨基酸能神经兴奋性降低或多巴胺能神经元兴奋提高的改变,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MECT和药物之间的作用也有可能短期影响中枢DA与5-HT的平衡从而引发冲动、攻击行为等。
对精神病电休克治疗利用大剂量电流会出现意识丧失,此时反而痛苦度减少。而小剂量电流作用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意识清醒而痛苦就会更加强烈!试想,作大手术时而全麻疼痛?还是作小手术不用麻药疼痛?显然是后者!
点评
电休克是通过电击使个案丧失意识,并激发“癫痫发作”,而后用急救设备再抢救并作纠正治疗。其目的是,消除精神病症状。这一操作过程必须在急救室完成,而杨大夫的13号治疗室竟然没有抢救设备和药品,也没有术前检查和准备。电休克禁忌用于14岁以下儿童,杨大夫“施治”的恰恰是这一部分年龄的儿童。而且是3000余儿童被电击治疗,这意味着什么……?细思极恐!
?这让我想到了《红岩》里的“渣滓洞”——徐鹏飞循循善诱地说:“只要你供出你的党组织成员,你就可以从这里出去!”江姐回答到:“来到这里就没想出去。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的口中得到任何信息”
徐鹏飞气急败坏地吼道:上刑……,你你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附录:“13号室行为规则”
1.?不能吃巧克力;
2.?不能喝饮料;
3.?不能喝茶;
4.?不能上厕所锁门;
5.?不能谈论治疗;
6.?不能触碰人民币;
7.?不能对异性“盟友”产生好感;
8.?不能“自我矫情”;
9.?不能对过去念念不忘。
启发与思考
从这些从网戒中心走出的孩子,他们受到的伤害是深刻的,他们大多数选择封存过去,不愿意对任何人提起这段往事,只有少部分人愿意站出来发出声音。除了愤怒以外, 社会 、家长更要反思。前车之覆,后车当鉴,避免重蹈覆辙。
?
杨永信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网络上这么火,他是谁求具体介绍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杨永信”这个名字。
他曾经被称为戒网瘾专家,号称能使用电击疗法治愈青少年的网瘾。
2009年被扒出以极端方式对待孩子们之后,他看似销声匿迹。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帮孩子们戒网瘾”。直到今年八月被几个网友在微博上曝光。
我们今天要说,就是这个被杨永信和所谓家长们奉若神灵的电击疗法(更科学的称呼应该是“电休克疗法”)。
上世纪30年代,现代医学起步不久,人们对人类大脑运作机制的认知还处在一片空白的阶段,也不能正确认知精神疾病的发病原理。
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方法更是有限——不是找人做法驱魔,就是送到精神医院。
而当时的精神医生,则几乎是在病人身上做实验,为了镇住狂暴的患者,他们先后发明出了各种不靠谱的疗法。比如著名的冰锥疗法,是拿一根钢针插入患者眼眶,捣碎患者的前脑叶。
接受了这一疗法后,患者们往往都会变得极为平静麻木,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当然的,前脑叶掌控着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等等的功能。破坏了这一块区域,也就等于摧毁了患者的大半人格,他们的余生都将无法完整。
而传统的电击疗法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也做电休克疗法),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治疗时,医生通过电休克机,用适量的电流刺激患者大脑,从而诱发脑部类癫痫样放电,使患者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目的。
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大脑好像有一些毛病,虽然我们(上世纪的医生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强行电击重启一下总是没问题的。来,1、2、3……
而电休克疗法的缘起,最早要从1934年说起。
1934年,30出头的梅德纳医生(Ladislas Joseph Meduna)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从事精神医学研究。某天,他翻阅文献时看到了癫痫可以预防精神病的说法,随即有了一个不成熟的猜想:“人工诱发的癫痫大发作能不能改善精神病症状呢?”
他开始寻找实验体和能诱发癫痫的药物,并最终决定使用樟脑油在做实验。1934年1月2日,第一次实验进行,11名患者中的3名出现了癫痫症状,这大大增强了这位医生的信心。
接下来,他为一位33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注射了浓度25%樟脑油,并成功诱发了癫痫,反复5次之后,这位患者的木僵改善了(木僵:一种重症精神病人会出现的高度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
这一实验轰动了当时的精神医学界。
医生们对诱发癫痫改善精神疾病的疗法非常热衷,但不是所有人都想走药物诱发一条路。梅德纳在匈牙利埋头苦干的时候,他的同行切莱蒂(Ugo Cerletti)和比尼(Lucio Bini)则在罗马研究电刺激和神经运动的关系。这一系列研究的灵感来自于某次观看屠宰场将猪电晕后宰杀。
两位医生们猜想,若是在精神病人头部两侧通入电流,也许可以矫正其疯狂,或者至少会比较顺从。
他们研制出来的装置就是这个↓
即:将两个电击分别放到患者大脑两侧,释放电流,使电流直接经过大脑,引起癫痫。
1938年,第一次实验开始,治疗对象是一名重症的精神病患者。治疗时病人首次被通电80V电压,0.1秒后仅有短暂意识丧失。再次通电90V电压,0.1秒后病人出现癫痫小发作样抽搐。第3次更强的电刺激后,这名病人全身抽搐大发作,意识完全丧失。(注:中国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美国及日本的电压标准则为110V)
电击开始的时候,患者会被捆绑在床上,套上牙套防止他们因为太过痛苦而咬断自己的舌头。电击本身带来的痛感不言而喻,许多患者还会因为癫痫带来的肌肉强直、抽搐而骨折。被捆在床上求生不得求不能的绝望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在ECT疗法推广之后不久,上世纪40年代开始,医生们开始在电击的同时使用肌肉松弛剂,力求让患者们肌肉放松,避免二次伤害。
1955年,萨尔兹曼将静脉诱导引入ECT,病人可以在麻醉状态下接受ECT,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痛苦。电休克疗法自此开始逐渐人道而正规。
那么,针对精神病人而使用的,在尊重了病人自身意愿才执行的电休克疗法,有用吗?
有用,但并不万能,而且还有大量副作用。
文献表明,ECT治疗对约50%的难治性重度抑郁症患者有效,关于后续随访的研究还很少,但大约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内有复发的情况。另外,它对木僵、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急性加重期有特效,很适用于那些有自杀倾向或伤人倾向的重症精神病患者。
与此同时,它也会引发包括智商降低、脑部功能障碍和学习障碍在内的许多后遗症,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就是记忆丧失。
BBC在2013年的一份报道中跟踪了许多精神病人在接受ECT后的生活,多数人提及了记忆问题。
Helen Crane在90年代末接受了两次ECT治疗,抹除了她包括海外旅行和重大家庭事件在内的数年的记忆:“ECT检查之后,我忽然有关于我母亲的不祥的预感。我问我的丈夫我母亲怎么了,他告诉我我母亲大概两年前就去世了。”
也正因此,ECT疗法已被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列入三级(高风险)目录中。仅当医生在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被作为精神干预的最后防线,用于重度抑郁症,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而美国的数个州,至今仍因为太不人道而禁止这种疗法的实施。
然后,让我们的话题回到杨永信。
这些所谓的“网瘾少年”,是重症精神病吗?不是。很多连有网瘾都算不上,无非是不听父母的话。
杨永信在对他们进行电击的时候,有遵守ECT标准进行麻醉,减轻病人痛苦吗?没有。
杨永信电击的治疗方法为了引发大脑癫痫还是利用恐惧和痛苦使人屈服?是后者。
他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孩子下手的精神科医生。从1940年代初,世界知名的儿科神经心理医生Lauretta Bender对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很感兴趣,于是她在纽约Bellevue医院内对至少100名 3~12 岁的儿童做了电击实验她有时会每天两次电击精神分裂症的儿童(有些小于3岁),连续20天,有些被实验的儿童因此变得暴力和想要自杀。
可把这些孩子和少年送去给这两位“医生”的是谁呢?
是家长啊。
当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沉迷于网络,或者变得叛逆不听话的时候,他们心想“电一电就好了”。喜欢打游戏,早恋,不听话,“电一电就好了”。
丝毫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09年,柴静揭露杨永信电击疗法的那个视频里,她问了这些家长和孩子很多问题。
电休克疗法只是精神医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一页。但怎么使用它,为了什么而使用它,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限制。
而可笑的是,杨永信和家长们,明显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过分的事。
这些父母可能希望孩子最后“改邪归正”,对他们说一句“谢谢”。可大多数“网瘾少年”,却在期待一句“对不起”。
他们不一定都能等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