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治疗癫痫-梅花针治疗一次多少钱
风池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 5 经穴名·风池 5.1 风池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风池穴的定位 5.7 风池穴的取法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风池穴的配伍 5.13 特效 *** 5.14 文献摘要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15.4 治疗颈性眩晕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 5.15.13 治疗高血压 5.15.14 提高视力 5.15.15 治疗突眼症 5.15.16 治疗足跟痛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风池 1 拼音
fēng chí
2 英文参考Fēngchí GB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fēngch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风池:1.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2.经穴名;
4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风池风池为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1]。见《奇效良方》。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上缘处,即鱼腰穴的稍上方[1]。风池色红,主上中焦风热,抽搐,痰涎[1]。
5 经穴名·风池 穴位 风池 汉语拼音 Fengchi 罗马拼音 Fengchih 美国英译名 Wind Pond 各国
代
号 中国 GB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0 富耶氏 德国 G20 英国 G20 美国 GB20
风池为经穴名(Fēngchí GB20)[2]。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属足少阳胆经[2]。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5.1 风池穴的别名热府(《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热病》:风池二。
5.3 穴名解风即风邪,池即池塘,此穴在枕骨下,局部凹陷如池,常为风邪侵入处,也是祛风之要穴,故名风池[2]。
风,为六*之一,百病之长。池,喻水之汇贮也。本穴为风邪入脑之冲,池喻为经气通过表浅之处,为风之所汇,穴在脑后,与风府相平,故曰风池。[3]
5.4 特异性风池是足少阳经、阳维脉的交会穴[2][1]。
5.5 所属部位项[4]
5.6 风池穴的定位标准定位: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5]。
风池穴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平高(《针灸甲乙经》)[1]。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风池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肌肉)
风池穴在项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风池穴的取法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风池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俯伏取穴[2]。
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项后发际上1寸,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或于项部枕骨下两侧,横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两肌之间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与耳垂齐平处即是风池穴[7]。
5.8 风池穴穴位解剖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皮肤。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2]。
皮肤→皮下组织→头夹肌→头半棘肌[8]。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枕小神经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8]。
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1]。
5.9 风池穴的功效与作用风池穴具有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功效。
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的作用[2]。
古有“风从上受”之说,风池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散风解表、疏风清热、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和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效,为治风之要穴[9]。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所以本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9]。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循颈……至肩上”,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风池穴主目疾、颈项强痛、耳病[9]。
足少阳之筋“上结于頄”故风池穴主鼻病[9]。
足少阳经别“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故风池穴主咽喉肿痛,且因心主神明而主不寐、癫痫[9]。
风池穴系胆经、三焦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疏风解热、清头开窍之功,乃风邪窝积之所,为明目益聪的重要腧穴。多用泻法,治症颇多,如寒热病、汗不出、偏正头风、目眦赤痛、目昏耳塞,凡属外风内火头项诸痛,俱可取之。[3]
5.10 风池穴主治病证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眩晕,伤风感冒,夜盲症,落枕,荨麻疹,丹毒,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鼻塞,咽喉肿痛,热病,中风,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网膜出血,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卒中,脑动脉硬化,无脉症,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等。风池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风池穴主治头目、耳鼻、外感、神志等疾患:如头痛发热、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头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雀目、青盲、面肿、口?、鼻渊、鼻衄、耳鸣、耳聋、瘿气、疟疾、失眠、癫狂痫、中风昏危、涎出不语、气厥、肩背痛等[2]。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伤风感冒,鼻渊,鼻衄,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症,耳鸣,耳聋,颈项强痛,落枕,荨麻疹,丹毒;以及神经衰弱,癫痫,高血压,甲状腺肿,电光性眼炎,视神经萎缩等[1]。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口呙,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失眠,癫痫;中风[6]。
风池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风、热病、疟疾、瘿气[8]。
现代又多用风池穴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电光性眼炎、近视、鼻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高血压、癫痫、流行性乙型脑炎等[2]。
本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脑、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1.循环系统疾病:脑卒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无脉症;
2.五官科系统疾病:电光性眼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甲状腺肿大,吞咽困难;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失眠;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向鼻尖方向直刺0.5~1寸[1]。
一般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下刺入1.0~1.5寸,或向对侧风池穴透刺,勿向对侧眼窝外上方斜刺过深,以防刺入颅腔或脊髓腔[2]。
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6][8],局部酸胀感明显[6],易扩散[6]。
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8]。
多用泻法[3]。
注意:风池穴深部中间为延髓,针刺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进针的方向、深度,针刺时不超过1.5寸,不能深刺,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6]。
5.11.2 灸法可灸[2][6][8]。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2 风池穴的配伍风池配大椎、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风池配睛明、太阳、太冲,有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风池配阳白,颧髎、颊车,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
风池配大椎、肩井、外关、后溪、合谷,治颈项强痛[6]。
风池配大椎、合谷、曲池,治感冒发热[6]。
风池配睛明、太阳、合谷、太冲,治目赤肿痛[6]。
风池配攒竹、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治口眼呙斜[6]。
风池配神门、丰隆、太冲、合谷,治痫证[6]。
5.13 特效 ***以双手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风池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不少于30下,可治各种头痛[7]。
中医有“春夏养阳”之说,故应助阳气,可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每天轻按10~30分钟[7]。
5.14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喉咽偻引项挛不收。
《外台秘要》:千金疗疟灸法,灸风池二穴三壮。
《外台秘要》:寒热癫疾僵仆,温热病汗不出,头眩痛,瘤疟,颈项痛不得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鼾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
《针灸大成》: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伛偻引颈筋无力不收,大风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瘿气。
《医宗金鉴》:肺受风寒,及偏正头痛。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席弘赋》: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5.15 研究进展 5.15.1 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取风池、廉泉。风池针向喉结,震颤深入2.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针1 min左右,以咽喉麻胀为宜,留针30 min。廉泉针刺时用2.5寸毫针向咽喉方向刺入,进针1.5~2寸,施以捻转手法,施针1~3 min,留针30 min,针感以舌根部有胀麻感向舌尖放射,咽喉部有痒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终止治疗。共治疗32例,痊愈1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6]
5.15.2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取风池、翳风、廉泉。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针刺风池(双侧),针向喉结,震颤进针2.5~3寸,施捻转补法,施针1~2 min,以咽喉部麻胀为度;针刺翳风(双侧),针向对侧翳风,进针2.5~3寸,操作手法及施手法时间同风池;针刺廉泉,针向舌根直刺1.2~1.5寸,有麻胀感时停止进针,施捻转泻法1~2 min。均留针20~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d进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共治疗64例,临床治愈24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6.9%。[6]
5.15.3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取风池、哑门。患者取俯伏坐位,腧穴局部消毒后,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强 *** ,得气后连续捻转2 min使针感尽量上行至头部,然后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哑门向下斜刺0.8~1.2寸,手法同风池。出针后,医者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腧穴,约距50 mm进行悬灸,以舒适热感、腧穴皮肤红润为宜,每穴灸15 min。从月经来潮前出现临床症状开始针灸至经来停止。针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2个月。共治疗100例,痊愈58例,显效3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9.0%。[6]
5.15.4 治疗颈性眩晕取风池、天柱(双侧),丹参注射液10 mL。患者俯卧,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参注射液10 mL,快速进针,风池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进针3 cm,回抽无血,缓慢推入药物。天柱垂直进针3 cm,左右取穴,每穴2.5 mL。注射完毕后,以无菌棉签压针孔片刻,嘱患者休息5~10 min再起床。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0例,临床治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6]
5.15.5 对假延髓性麻痹患者经颅多普勒(TCD)超声的影响将97例确诊为假延髓性 ***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以及康容(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假针刺法治疗,1个月后对治疗前后的TCD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积分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及左椎动脉平均流速(vm)明显增加,基底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的vs和vm都有显著增加(P<0.05,P<0.01),PI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大部分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风池透风池、廉泉能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有利于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的恢复及假延髓性麻痹症状的康复。[6]
5.15.6 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堿酯酶(AChE)活性的影响每日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30 min,连续治疗7d和14 d,采用疏密波,频率2~20 Hz,强度2A。结果:电针治疗可有效预防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AChE活性下降。在实验第14日时,脑缺血再灌注组大脑皮质的AChE活性已明显恢复,海马AChE活性虽未完全恢复,但也较第7日时有明显回升。结论:电针能提高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内的AChE活性,从而可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损伤。[6]
5.15.7 对脑血流速的影响选择病情稳定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针灸协定方治疗(口眼呙斜、言语不利者,取地仓、颊车、承泣、阳白、攒竹、廉泉;下肢瘫痪者,取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解溪、昆仑;上肢瘫痪者,取肩髑、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以上均为患侧取穴),治疗组另加针刺风池、风府,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针刺前后以经脑彩超检查患者脑血管流速,比较两种治法对患者脑血流速的影响,并通过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针刺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患者的ADL指数积分,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针刺风池、风府前后,各条脑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前后各条脑血管间血流速度变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风池、风府能有效改善每条脑血管血流速,改善脑供血情况,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5.8 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微循环的影响造模后30 min给予针刺,取“水沟”、“百会”、“风池”、“内关”,留针20 min。结果:针刺可以逐步收缩偏头痛大鼠异常扩张的微动脉,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微循环血流量,增加病灶组织的血氧供应量。这应该是针灸缓解偏头痛的机制之一。[6]
5.15.9 对偏头痛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影响将纳入观察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少阳经”组和“阳明经”组,均采用针刺治疗,“少阳经”组选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阳明经”组选头维、偏历、足三里、冲阳。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的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βEP含量及健康对照组人员的血浆β EP含量。结果:“少阳经”组治疗4周后疼痛综合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后βEP含量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βEP含量有关。[6]
5.15.10 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入选的10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50例。针刺组针刺内关、三阴交、风池、百会,每日1次,每次20 min;药物组给予口服阿米替林,第1周每次25 mg,3次/d,根据疗效与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酌情增减药量,平均日量150 mg。4周为1个观察周期。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1β、IL2、IL6、肿瘤坏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第2周能使抑郁症患者的HAMD总分明显减少;治疗4周时针刺组的 HAMD因子分析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能明显降低IL1β、IL2、IL6、TNFα的高表达水平。结论: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HAMD评分,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6]
5.15.11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且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的患者32例,按照平肝潜阳的原则,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取双侧风池、太冲、涌泉、太溪,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测量血压和观察甲襞微循环,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15 d后,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积分、襻周状态积分、总积分,及血压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4.0%。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减小血管外周阻力有关。[6]
5.15.12 降低脑震荡患者颅压针刺风池、足三里等穴可使脑震荡患者的颅压下降,具有较长的后效应[2]。
5.15.13 治疗高血压针刺风池等穴,治疗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下降,且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及其与卵磷脂的比值[2]。
5.15.14 提高视力针刺本穴可使视力减弱者,普遍提高视力,用指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对防治青少年近视眼有效[2]。
5.15.15 治疗突眼症有报道以风池、上天柱(天柱上五分)为主穴行导气法,足三里、三阴交行补法,有一定疗效。并对突眼症的瘀血状态、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5.15.16 治疗足跟痛针刺风池穴,治疗216例足跟痛,有较好效果。
5.15.17 治疗视神经萎缩针刺风池穴,治疗187只眼视神经萎缩患者,感传到眼区的73只眼。针感与疗效有关,针感到眼区者疗效好。
5.15.18 调节胃酸及胃蛋白酶带状疱疹后遗症艾灸能改善疼痛?
艾灸不能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种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常发生在患者疱疹区,出现针刺样、电击样或刀割样疼痛,疼痛十分剧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科学的治疗方法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早期进行镇痛治疗,口服抗癫痫药物,以及弱阿片类药物,积极控制疼痛。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缓解疼痛症状。
第三,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以采取神经阻滞治疗或微创手术、射频治疗等。同时,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行丰富的营养支持、合理的睡眠,共同战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症状,指的就是带状疱疹好转后遗留下来的不适症状,患者可通过有效方法来缓解症状,加快好转速度。而很多患者想知道带状疱疹后遗症用艾灸治疗好不好呢?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症用艾灸治疗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患者一定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
带状疱疹后遗症艾灸治疗方法如下:
点刺放血是带状疱疹后遗症患者用艾灸治疗时常用的一个辅助方法,如果患处面积较大的患者,可以使用梅花针在局部进行点刺放穴,如果患者患处面积较小的患者,可以用三棱针在患处进行点刺放血,接下来在患处进行拔罐,并注意反复上几次罐,一直到患处不在出血为止,能有效排出局部的疱疹病毒。在进行了点刺拔罐后就必须在这里进行艾灸,但患者也要避免使用艾灸罐,最佳艾灸方式为手持艾条在患处进行熏灸,并且把2-3跟艾条绑在一起同时进行熏灸的效果比较好,每次治疗时间不要少于半小时。
除了通过上述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之外,患者还可以选用阿是穴(患病位置)进行艾灸,如果患者是体弱的老年人还可以加用一些配穴,如足三里、中脘、神阙等,能帮助身体补充元气,让不适症状恢复速度加快。总的来说,通过这些方法治疗比较安全,而在具体治疗时要做到胆大心细,所使用梅花针或点刺针得针尖都很短,不会伤及脏腑,同时还应提前备好消毒棉球、拔罐器、艾条等。
大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大椎 4.1 大椎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大椎穴的定位 4.7 大椎穴的取法 4.8 大椎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大椎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大椎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大椎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献摘要 4.15 研究进展 4.1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15.2 对体温中枢的影响 4.15.3 对肺功能影响 4.15.4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4.15.5 对甲状腺功能的调整作用 4.15.6 对肿瘤抑制作用 4.15.7 治疗感冒 4.15.8 治疗荨麻疹 4.15.9 治疗痤疮 4.15.10 治疗发热 5 骨骼名·大椎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椎 1 拼音
dà zhuī
2 英文参考Dàzhuī GV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zhu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大椎:1.经穴名;2.骨骼名。
4 经穴名·大椎 穴位 大椎 汉语拼音 Dazhui 罗马拼音 Tachui 美国英译名 Big Vertebra 各国
代
号 中国 GV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3 富耶氏 IVG13 德国 LG13 英国 Gv14 美国 Go14
大椎为经穴名(Dàzhuī GV14,DU14)[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顀。别名百劳、上杼[2]。属督脉[1]。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1][2]。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1]。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4.1 大椎穴的别名百劳(《针灸大全》),上杼(《循经考穴编》),大槌(《肘后备急方》)。
4.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4.3 穴名解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1]。
大,与小对言。脊节之谓椎,亦作焦。张介宾注:“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倾,后世作椎。”穴在第7颈椎下,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突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肘后备急方》有:“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3]
4.4 特异性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1][2]。
4.5 所属部位颈胸椎[4]
4.6 大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5]。
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2]。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1]
大椎穴在督脉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1]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肌肉)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骨骼)
4.7 大椎穴的取法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俯首或俯伏取穴[1]。
俯伏坐位或正坐低头,颈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7颈椎,于其下间取穴[6]。
快速取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大椎穴[7]。
4.8 大椎穴穴位解剖大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和颈横动脉分布[8]。
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2]。
4.9 大椎穴的功效与作用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功效。
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1]。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9]。
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取大椎穴既可助少阳之枢,又能启太阳之闭,从而和解少阳,驱邪外出,是治疗疟疾的常用穴[9]。
大椎穴位于背部,邻心肺,可宣调肺气,治疗咳喘气逆[9]。
督脉行于项背,而大椎穴位于项部,可通调经气,治疗项强、角弓反张[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9]。
大椎穴也是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等虚劳证之要穴[9]。
大椎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调之。[3]
4.10 大椎穴主治病证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1]。
大椎穴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8]。
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1]。
大椎穴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2]。
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斜刺0.5~1寸[1]。
直刺0.5~1寸[8]。
向上斜刺0.5~1寸[2],进针宜缓[6],勿刺太深[6],忌大幅度提插[6],其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脊柱下方或上方颈部传导[6]。
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6]。
注意:
(1)针感到达前胸、胁部、腰部,甚至到达上、下肢时,不要再行提插手法,针感不要重复出现,不然轻则留有热痛,上、下肢无力,尿潴留,重则全身瘫痪。如若出现针感重复并留有后遗症,则应及时消除不良反应。消除的方法:针感出现于某经,就取该经郄穴予以治疗。例如,手少阳三焦经有针感重复出现,留有热痛,活动不便,就取会宗予以治疗;下肢针感重复出现,下肢酸软无力者,取梁丘、外丘治疗,腰部取环中治疗。[6]
(2)大椎针感反应较强,对一般虚弱患者,针刺不要过深,热补凉泻手法要轻,时间要短,若患者出现心悸、头晕、出汗,应及时采用巨阙、水沟、太阳予以治疗,以消除不良反应。[6]
(3)出现全身颤颤感时,应立即拔针,不宜行施任何针刺手法及补泻手法,否则会导致尿潴留。[6]
(4)对癫痫患者,针刺方向与针感不宜向上,更不能到达头部,否则会引起癫痫频繁发作,进而恶化。[6]
4.11.2 灸法可灸[1][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可灸或药物天灸,强身保健用瘢痕灸[6]。
4.12 大椎穴的配伍大椎穴配曲池、风池治流感[1]。
大椎穴配风门、肺俞、膻中(麦粒灸)治哮喘[1]。
大椎穴配少商放血、合谷可退热[1]。
大椎穴配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脾俞治白细胞减少症[1]。
大椎配腰俞,有通督行气,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疟疾。
大椎配合谷、中冲,有解表泻热的作用,主治伤寒发热,头昏。
大椎配长强,有通调督脉的作用,主治脊背强痛。
大椎配曲池、鱼际、外关、合谷、太阳、风池,治外感发热头痛[6]。
大椎配脊中、腰阳关,治腰背痛[6]。
大椎配后溪、间使透支沟,灸大椎,治疟疾寒热[6]。
大椎配风池、后溪、水沟、申脉,治小儿惊风[6]。
大椎配定喘、风门、肺俞、丰隆,治咳喘[6]。
4.13 特效 ***按揉大椎穴,可治颈项疼痛,在大椎拔罐20~30分钟,可治感冒、头痛、咳嗽、气喘[7]。
4.14 文献摘要《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针灸甲乙经》: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痉,脊强互引,恶风时振栗,喉痹,大气满喘,胸中郁郁气热,?,项强,寒热,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针灸甲乙经》:三阳、督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五劳七伤,温疟,痃疟,气疰,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
《针灸大成》: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类经图翼》:大椎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普济方》:灸以年为壮。
《外台寿世方》:治哮吼妙法(喉内有声而气喘者是),病发先一时,用凤仙花(又名指甲草)连根带叶熬出浓汁,乘热蘸汁在背心上用力擦洗,冷则随换,以擦至极热为止。无则用生姜擦之,再用白芥子三两,轻粉、白芷各三钱,共研为末,蜂蜜调匀作饼,火上烘热,贴背心第三节骨上,贴过热痛难忍,正是拨动病根,务必极力忍耐,切勿轻易揭去,冷则将药饼取下,烘热再贴,一饼可贴二三日。无论病愈未愈,多备药饼换贴,不可间断,轻则贴一二日,重则贴三四日或五六日,永不再发……痰气结胸及咳嗽痰喘。
4.15 研究进展 4.1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针刺大椎可使白细胞增多,对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有明显的左移现象。艾灸大椎能促进伤寒杆菌凝集素或溶血素的产生,而灸2壮作用较为明显,间隔不同天数测定其凝集素及溶血素效价,其平均效价较对照组高出2倍有余。6壮则作用较差,反复灸则效果更佳。用溶血空斑试验来测定艾灸对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得到了相同的效应,与抗体的增长规律相一致;艾灸或电针大椎、足三里等,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电针大鼠的“大椎”、“命门”等,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亦提高,吞噬能力最高可达56.8%。弱 *** 可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73%,强 *** 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平均下降30%。其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途径是通过神经反射完成的,交感神经起增强作用,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6]
灸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其免疫功能。
针刺人工创伤或化学性炎症的家兔或大白鼠“大椎”,有抗炎或减轻炎症渗出过程和加强增殖过程的作用。弱 *** 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强 *** 针刺反可使其降低。[1]
4.15.2 对体温中枢的影响观察深刺和浅刺大椎的退热效应,发现针刺大椎无论深浅都有一定的退热效应,但深刺组较浅刺组退热快,退热幅度大且在改善微血管灌流、加快血液循环、扩张皮肤血管的作用上明显优于浅刺组(P<0.001),说明深刺大椎才能起到通阳解热的作用。深刺大椎可能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发汗中枢兴奋,从而使汗腺大量排泄汗液、汗腺和皮肤血管扩张而退热。[6]
4.15.3 对肺功能影响连续针刺大椎1周后,可出现呼吸功能增强、肺通气量增加,也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呼吸道阻力下降,对哮喘病有效。[6]
4.15.4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针刺大椎对白细胞有双向调整作用,使高的下降,低的上升。因化学治疗引起白细胞减少者,针刺大椎、足三里等穴,可使白细胞上升,有效率可达80%~90%。有实验研究艾灸化学治疗后骨髓移植模型的小鼠“大椎”,能够明显增多小鼠的白细胞,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针刺大椎、内关,对血小板有调整作用,治疗切脾术后血小板过多症,可使血小板数目逐渐下降至正常,而对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症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有使血小板数目增多的功效。[6]
4.15.5 对甲状腺功能的调整作用有研究表明,不同手法对甲状腺功能影响也不同,如用载波射流(8000~18000 Hz) *** 家兔“大椎”、“水突”,对甲状腺功能呈促进作用,而电针相同腧穴则呈抑制作用。[6]
电针家兔“大椎”“水突”穴,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地降低甲状腺摄碘量,但对于滤泡扩大、上皮变低的甲状腺,针后可使滤泡缩小,上皮变高。对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摄碘量已升高的甲状腺,针后可显著降低摄碘量,使形态上原无明显变化的滤泡扩大,上皮变低,当切断两侧交感神经干后,电针对甲状腺即无明显影响,说明该效应与交感神经有关。[1]
4.15.6 对肿瘤抑制作用实验报道,米粒灸小鼠“大椎”,对小鼠实体瘤和腹水癌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延长该小鼠的存活时间,并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整体防卫免疫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6]
4.15.7 治疗感冒取大椎穴,行散刺再拔罐。另可用隔姜灸大椎3~5壮,或艾条灸20分钟,每日2~3次。
4.15.8 治疗荨麻疹取大椎穴,行强 *** ,留针5分钟。
4.15.9 治疗痤疮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数下,然后拔火罐,以出血为度。
4.15.10 治疗发热针刺或电针实验性发热家兔的“大椎”,可见发热被抑制或减弱,持续时间缩短[1]。
5 骨骼名·大椎带状疱疹疼痛吃什么药
带状疱疹疼痛属于后遗神经痛,神经痛治疗在于缓解疼痛、改善睡眠,重点是祛除神经线的疱毒,很多人去院输液,但疱毒不在体内,而在皮肤深层神经线,所以输液后留神经痛的人很多。对带状疱疹疼痛和后神经痛,可力争促进其完全恢复。
一、口服药物:目前口服给药仍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首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消炎镇痛药、阿片类药(缓释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镇静药等。但是不能痊愈。
二、中医外敷疗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针对性外敷可以痊愈,特别是液态外敷药物的特性,渗透性强,可深入皮肤深层,直达皮肤神经线,完全祛除疱毒,如百度 ,,?,一般发病期间10天内愈,后遗神经痛15日~45日愈。具渗透性的针对可完全祛除疱毒和疼痛。
三、 神经阻滞: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早期,神经阻滞有一定效果。星状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及神经干阻滞均可依据疼痛部位的神经支配而选择应用。有报道,带状疱疹发病后3个月内,70%-80%的病人用交感神经阻滞可使疼痛减轻,但持续时间较长的难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神经阻滞效果明显降低。 费用高,对身体造成终身副作用多,且手术案例失败的很多。
四、臭氧注射:有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目前一般仅作为辅助治疗。
五、增加锻炼,饮食均衡,不熬夜,不久坐,提高机体抵抗力。
玉兰花为我国特有的名贵园林花木之一,原产于长江流域,在庐山、黄山、峨眉山等处尚有野生。
玉兰原产我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古时多在亭、台、楼、阁前栽植。现多见于园林、厂矿中孤植,散植,或于道路两侧作行道树。北方也有作桩景盆栽。 [3]
玉兰花为保定市市花,也为连云港市花,潮州市市花。
玉兰花是中国人民大学校花,也为中国政法大学校花,亦为西南大学、西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校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