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穴针灸单穴治病

脑桥中断手术存在吗-脑桥分裂手术治疗癫痫

经外穴

1.内迎香

取法鼻孔内上部外侧之鼻粘膜上。

主治⑴扁桃体炎 ⑵咽炎

机理内迎香位于鼻内,肺开窍于鼻,胃经起于鼻,大肠经挟鼻孔,三经均与咽喉关系密切,取本穴放血,可清泻肺与手足阳明之热、消肿止痛。

刺灸法竹针刺放血

此法来源于一老中医家传秘方。笔者运用内迎香放血治疗各种急、慢性扁桃腺炎和急、慢性咽炎,取得满意的效果。急性发作者,一般针刺1-2次即可明显好转或痊愈。特别是对慢性扁桃腺炎及慢性咽炎,属痰热火毒瘀阻,久治迁延不愈者,针刺3-5次后,大都可痊愈,且一般不再复发。

操作:取一支2cm×0.3cm之竹签,将一端削成三棱针样尖端,制成竹针,常规消毒后备用。从竹针尖端起,向下量取相当患者中指1同身寸长,做一标记。针刺时,令患者坐位,背及头的后枕部靠于墙上,以免针刺时移动位置。将竹针尖端向上,伸入患者鼻孔中1同身寸深,使针尖一端紧贴于鼻孔外侧之粘膜上,针尖所到之处即是穴位。医者左手持针,用右手拇指弹击针柄,针尖迅速刺破鼻粘膜使之出血,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不同,出血在数滴或数10滴后自止。如出血过多,以消毒棉球塞入鼻孔压迫止血。咽部一侧患病,只针患侧鼻孔即可,咽部两侧患病两鼻孔都针,3日针l次,一般不超过5次。

2.金津、玉液

取法伸舌,当舌下系带两侧静脉上。

主治⑴急性胃炎呕吐 ⑵舌肿胀 ⑶急腹痛

机理穴位舌下,故凡瘀血阻于舌窍者刺之有效。呕吐为胃气不降,舌为心苗,胃之经别属胃散脾,上通于心。故刺舌又有调理脾胃、和胃降逆之功用。

刺灸法放血

对急性呕吐患者,用金津、玉液放血,1-2次可愈;对重舌肿胀、喉痹失音的患者,用此法大都在1-3次治愈。

操作:患者把舌伸出口腔,术者左手用消毒纱布捏住舌体向外向上翘起,右手持三棱针在舌下正中两侧静脉上点刺出血。

3.安眠穴

取法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失眠,治当辨别虚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主取安眠穴,疗效甚捷。

按语:安眠乃经外奇穴,其特点是治病针对性强,疗效甚捷。本穴临近于脑部,针用补法,可获益气养心、补脑安神之良效。若于针治同时,适当加以口头暗示疗效更佳。

注意事项:此穴位于脑部附近,不易直刺过深,亦不要作大幅度提插动作。

4.海泉

取法舌系带根部正中。

主治中风后手指不用

机理心开窍于舌,主神志、主血脉,故该穴可醒神清脑、通经活络。

刺灸法点刺、合谷刺

治疗经验

中风偏瘫手功能不用者,不论病情轻重均可用海泉穴针治。

操作:患者正坐张口,倚靠椅背,自然伸舌,医者立于患者右前方,左手隔着消毒纱布抓住患者舌体,向后上方拉起,充分暴露舌底舌系带根部。右手持28号1.5寸毫针先点刺海泉穴,然后于其穴位两侧,应用合谷刺手法,左右成30度斜刺进针,稍加捻转提插,当患者有强烈刺激感或闪电感时即出针,出针后令患者运动舌体1-2分钟。

5.耳尖

取法折耳,耳廓尖端。

主治⑴麦粒肿 ⑵眼睑部肉芽肿 ⑶眼烫伤 ⑷急性结膜炎 ⑸蜂窝组织炎 ⑹急性腰扭伤 ⑺顽固性失眠 ⑻口唇疱疹 ⑼腮腺炎

刺灸法点刺放血;封闭;灸

按语:用火柴灸耳尖穴,能引内部郁热邪气透达体表泻而散之,加之耳尖穴能流散风热,解热毒之邪,则病自愈。

6.太阳

取法病人取正坐、或仰卧位,在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外l寸凹陷中。

主治⑴急性结膜炎 ⑵偏头痛 ⑶面神经麻痹 ⑷电光性眼炎

刺灸法点刺出血,平刺

治疗经验

针刺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和麦粒肿有的1次见效,一般不超过3次。

操作:毫针斜刺或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按语: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在它的周围有足阳明、足少阳、手太阳和手少阳四条经脉分布,有经穴和经外奇穴10数个环列。临床上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今笔者利用此穴,采取以该穴为中心向周围邻经输穴及经外奇穴多向透刺的手法,可大大增强针刺的感应性,激发经气,加强太阳经气的输布和与邻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经气的沟通,从而提高疗效。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太阳透浮白穴是一种穴位之间的透刺法,从太阳至浮白之间经过三焦经到胆经,故此针能沟通三焦与胆经的经气,通则不痛,所以用太阳透浮白方法对偏头痛有一特殊疗效。

注意事项与禁忌:有出血性疾患者禁用。脑疝引起的头痛禁用。

7.印堂

取法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⑴急性腰扭伤 ⑵过敏性鼻炎 ⑶头痛

刺灸法平刺,可灸;点刺放血。

8.山根

取法双眼内眦部连线与督脉经交点上。

主治⑴癫痫 ⑵偏头痛

刺灸法推针

要求:山根穴定位必须准确,即在鼻梁根部督脉上,同时在运针时也不能偏离经线,刺激手法要保持相对恒定,以震颤手法使病人感到舒适为度,才能起一腔四窦共振作用,达到预期效果。坚持弱刺激,不能使病人有刺痛等不适之感,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按语:山根穴是督脉经上一个奇穴,它同样具备该经临床上主要治疗头、颈、项部病症、热病、神志病的功能。

该穴所处的部位是一个特定位置,在该穴的下方是鼻咽腔,而鼻咽腔与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有着直、间接联系,所以山根穴实质上是连结一腔四个窦的重要枢纽,故在山根穴施以一定刺激,而这个刺激是以推刮针柄的弱刺激所产生的颤动,通过一腔四窦共振作用,又直、间接地对颅底韦立氏动脉环起刺激作用。所以尽管病人感到局部只是比较轻微的弱刺激,但内在的效应波及范围却相当广泛,达到有效刺激量值,从而改善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和功能。

9.三角灸

取法以患者两口角的长度为一边,以脐孔为顶点,作一等边三角形,使底边在脐下呈水平,两底角处是穴。

主治慢性泄泻

刺灸法隔姜灸

治疗经验

凡慢性腹泻服药效不佳者,采用三角灸效果良好,多3-7天可愈。

操作:按取穴法标记,以生姜2片厚1分者置穴上,以中等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

10.下秩边

取法患者侧卧位,伸直小腿,屈曲大腿,屈膝为130度,胸部稍向前倾斜约10度(体位必须正确)。以髂前上嵴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作为一边,另两边向骶尾方向划一等边三角形,在其两边相交处即为下秩边穴。体胖者可向骶尾方向下移1-2cm。

主治尿道痛、尿道炎

刺灸法直刺

按语:下秩边穴是师怀堂老中医多年来治疗偏瘫、腰腿痛、肛肠病、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效穴。笔者学习后屡用屡效,对尿常规检查有、无异常的尿道痛均有良效。气至病所是取效的关键,本穴应严格按照要求取穴、进针,感传直达前阴、尿道方可获效。

注意事项:针刺前嘱患者排尿。孕妇禁针。不可久留针,否则可有较强的后遗感。

11.手跟点

取法手的小鱼际上(少府与神门之连线上)神门穴下1寸取之。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12.? 足跟穴

取法在手掌大陵穴与劳宫穴连线近端1/3处取穴。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

治疗经验

治足跟痛均见显效。

操作:患者直立,左足取右,右足取左,用1.5寸毫针直刺0.5寸,上下提插,左右捻转,同时令患者顿足跟,每隔半分钟运针1次,直至足跟痛消失。如痛点转移到足跟外侧,针刺方向转至拇指方向提插捻转;如果疼痛转向内侧,针刺方向转至手外侧方向提插捻转。留针20分钟,同时令患者往返行走,至疼痛完全消失。

13.鬼哭穴

取穴即双侧少商、隐白穴。少商:在拇指桡侧,去指甲角约0.1寸许。隐白:在拇趾内侧,去趾甲角约0.1寸许。

主治神志失常

刺灸法艾灸。

治疗痴呆病。由痰浊蒙蔽心窍所致

操作:用艾炷灸。先后将双侧大拇指,足拇趾并拢,用绷带捆缚,使少商、隐白穴并齐。灸少商穴时,固定患者前臂于桌上;灸隐白穴时,固定患者双下肢于床上,或取坐位固定患者双下肢于櫈面上。艾炷如黄豆大小,各直接疤痕灸5-7壮。

注意事项:艾灸鬼哭穴时,艾炷不可太大,如黄豆大小即可。灸前应先搽些万花油于穴上。艾炷太大则烧伤面积大,局部难愈合,易感染。艾炷太小(如绿豆或芝麻大小)则火力不够,达不到疗效。灸后局部再搽些万花油,用消毒纱块包扎以保护灸疮不受损及感染。待灸疮愈合后方可沾水。

14.足中趾尖

取法双侧足中趾尖部。

主治⑴麦粒肿 ⑵霰粒肿

刺灸法点刺放血

治疗经验

采用双侧足中趾尖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霰粒肿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用该法治疗,1日后炎症、肿块明显减轻、变小。3日后痊愈。

操作:采用三棱针于双侧足中趾尖部行点刺放血3-5滴,点刺时要迅速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前术后应行常规消毒以防感染。

15.下照海

取法该穴在照海穴直下约1.5寸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足跟痛

刺灸法针刺

治疗经验

针刺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得气,方能奏效。

耳穴

神门

取法在耳廓三角窝部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取之。

主治神经衰弱

机理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耳穴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耳穴神门具有宁心安神、调整脏腑之功,故对于神经衰弱疗效甚捷。

刺灸法压豆

头面五官病

1.咽喉病

⑴喉痹(急、慢性扁桃腺炎、咽炎):少商 鱼际 照海 天柱 内迎香 乳蛾穴 孔最 商阳 合谷 天突 大椎 百劳 胸1夹脊 扁桃腺穴 关冲 崇骨 中渚

⑵梅核气:天容 天突 太溪 璇玑

⑶其它:咽干:太溪 照海

吞咽困难:太溪 咽中

⑷失音:天容 天突 廉泉 膻中 上廉泉 复音穴

2.鼻病

⑴鼻衄:少商 素髎 尺泽 中魁 曲差 委中 涌泉 迎香 上星

⑵鼻炎:印堂 神阙

⑶其它:酒皶鼻:素髎

鼻部疖肿:鼻通

3.面部病

⑴面瘫:翳风 颧髎 后溪 口眼歪斜点 吊线穴 阳陵泉 下关 太阳 臼间穴

⑵面肌痉挛:四白 风池

⑶面痛(三叉神经痛):颧髎 听宫 三间 人迎 丰隆

⑷腮腺炎:翳风 角孙 耳尖 腮腺穴

胃肠病

⑴胃脘痛:尺泽 曲泽 中枢 筋缩 胃穴(生物全息律) 素髎 大陵 至阳 公孙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中渚 胃肠反应区 梁丘 髀关 曲池 天牖 胃俞

⑵呕吐:涌泉 内关 梁丘 素髎 中脘 金津、玉液

⑶呃逆:太渊 内关 膻中 身柱 中缝 扶突 中魁 天突 攒竹 膈(耳穴) 涌泉 太溪 颈4、5夹脊

⑷胃下垂:

足三里 神阙 建里 胃上穴 胃下垂穴 胃下垂上下点

⑸泄泻、痢疾:

关冲 申脉 长强 神阙 天枢 商阳 梁丘 阴交 上巨虚 三角灸

⑹肠痈(阑尾炎):上巨虚 兰尾穴 胃肠反应区

⑺习惯性便秘:人中 上巨虚 下腹穴(第二掌骨桡侧)

⑻其它:

不欲食:太溪

症瘕:中脘

腹痛:关元

水臌:中脘

神志病

⑴失眠:内关 大陵 神门 三间 太冲 百劳 安眠 耳尖 风市 大椎 天柱 百会 睡眠 太溪

⑵癫痫、狂症:神门 百会 中脘 长强 山根 人中 腰俞 鸠尾 腰奇

⑶癔病:神门 合谷 人中 天突 人迎 宗脉穴 太冲 涌泉 太溪

{4)癔病性瘫痪:丝竹空 后溪 环跳

⑸其它:

多梦:神道

精神分裂症:内关

各种类型精神病:耳穴精神穴

受惊后嗜眠:神门

郁证:中脘

脑炎后遗症:四神聪

⑹急救:合谷 内关 天突 气舍 膻中 翳风 太冲 涌泉 素髎 足三里 太溪 膏肓俞

自汗、盗汗:鱼际 神阙

高血压:内关 曲池 中脘 下髎 大椎 星穴 百会 人迎 太冲 涌泉

其它

⑴发热:大椎

⑵外感:合谷

⑶阳虚畏寒:大椎

⑷后背冷症:后溪

⑸甲亢:人迎

⑹奔豚气:太溪

⑺甲状腺腺瘤:阿是穴

上肢病

臂丛神经痛;尺泽

尺神经痛:少泽

正中神经麻痹:中冲

网球肘:曲池

右肘部撕裂伤痛:天牖

手臂不举症:肩举(耳穴)

上肢及指端麻木:少商

上肢麻木:天鼎

下肢病

⑴坐骨神经痛:通里 神门 环阳穴 双阳穴 环跳 肩井 丝竹空 秩边 新环跳 腰3、4、5夹脊

⑵膝关节痛:犊鼻中 髌下 人迎 阳陵泉 髀关 手三里 曲池

⑶下肢痹痛:关冲 阳陵泉 太溪 太冲 气海 膻中 悬钟 隐白 三阴交 委中 承山 昆仑 秩边 气海俞 内庭 腰眼 对应点

⑷足部病:

1)足跟痛:合谷 太溪 脑桥穴 足跟穴 天柱 大陵 下照海 手跟点

2)踝关节扭伤:肩髃 冲阳

3)其它:

足内翻:申脉

末梢神经炎:隐白

局部抽搐症:太溪

足癣:视区

红斑性肢痛症:隐白

皮肤病症

1.荨麻疹:曲池 神阙

2.扁平疣:曲池 支正 大骨空

3.带状疱疹:阳陵泉 扶突 阿是穴

4.疖肿:大椎 商阳 委中 阿是穴

5.其它

⑴口唇疱疹:耳尖

⑵痤疮:大椎

⑶脱发:会阴

⑷湿疹:委中

⑸老年皮肤搔痒:血海

⑹颈淋巴结核:肩井

⑺痈疽:痈疽点

⑻小腿溃疡:阴陵泉

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根

⑽指甲前积脓:拇指麻醉穴(手术麻醉用)

银屑病(牛皮癣)

此术治疗银屑病,止痒效果甚好,一般1疗程可愈。此病易于复发,难于根除,如发再按法灸之即可痊愈。

操作:以大蒜数枚,捣如泥,平铺在病损处约1分厚,范围要超过病损处,上置1cm大小之艾炷灸之,一般5-7壮为宜,日1次,连灸5天为1疗程。不愈可隔3日再行第2疗程。如面积大,其上可置数枚艾炷灸之。

按语:灸法对银屑病的奇痒有奇功。大蒜可解毒,灸之能渗透皮层,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功,故可治愈本病。

蜂、蝎、蜈蚣等毒虫咬螯伤

对毒虫咬螯伤,均以此法灸治,多1次可愈。如好转未愈可再易炷灸之以痛止方可停灸。

操作:以病变中心取患部阿是穴,在毒虫咬螯肿痛处,用隔蒜灸之,以痛愈为止。

按语:毒虫咬螯伤,其痛甚剧,治之必以痛为腧,用隔蒜灸以解其毒,经验证明,此法有特效。

脑瘤的发病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颅内及椎管内肿瘤

概述

1. 原发性肿瘤:起源于头颅、椎管内各种组织结构,如颅骨、脑膜、脑组织、颅神经、脑血管、脑垂体、松果体、脉络丛、颅内结缔组织、胚胎残余组织、脊膜、脊神经、脊髓、脊髓血管及脂肪组织等;胶质瘤最多、脑膜瘤次之,再次为垂体腺瘤、神经纤维瘤、脑血管畸形等。

2. 继发性肿瘤:转移瘤或侵入瘤等。

发病率

10~12/100000人口/年,仅次于胃、肺、子宫、乳腺、食道肿瘤,约占全身肿瘤2.5%。儿童期为7.5%。

1.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

2. 性别:一般发病与性别无多大差异,但松果体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颅咽管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和畸胎瘤等,男性稍高于女性(男:女=3.2:1),而脑膜瘤则以女性发病率占优势(女:男=1.2~1.5:1)。

3. 发病年龄与肿瘤的好发部位及其病理性质有一定关系:

①儿童:小脑幕下中线部位,常见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瘤等;

②成年:多发生于幕上,少数位于幕下,常见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及听神经瘤等;

③老年: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等居多。

分类

1. 按生长部位分类:依肿瘤生长在颅内结构的不同部位而定,如额、顶、枕、颞叶,小脑、脑干、丘脑、鞍区、脑室内、小脑脑桥角区等。

2. 按病理学性质分:WHO(1995)

类 型 各自的类别

胶质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癌)、松果体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细胞瘤

脑膜瘤 内皮细胞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乳头型、间变性(恶性)脑膜瘤

垂体腺瘤 a. 无分泌性腺瘤; b. 分泌性腺瘤: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 c. 垂体腺癌; d. 垂体细胞瘤

神经纤维瘤(含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三叉神经纤维瘤、舌咽神经瘤、副神经瘤等

先天性肿瘤 颅咽管瘤、畸胎瘤、皮样或上皮样囊肿、拉赛克裂囊肿、胶样囊肿等

血管性肿瘤 血管网状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

转移瘤与侵入瘤 a. 来自肺、胃肠道、乳腺、泌尿生殖系等癌瘤的脑转移; b. 由鼻咽癌、巨细胞瘤、脊索瘤、软骨瘤等向颅内侵入

其他肿瘤 浆细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细胞瘤、肉瘤或不能分类的肿瘤等

胶质细胞瘤,临床上仍延用克诺汉(Kernohan)四级分类法:Ⅰ级: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均匀一致,分化良好,属于良性,但临床病理发展趋于向恶性发展;Ⅱ级:部分瘤细胞大小不一,偶见瘤细胞分裂相,属低级别恶性肿瘤;Ⅲ级与Ⅳ级:瘤细胞分化不良,大小及形态不一,深染,核分裂相多,并可见瘤巨细胞,属高级别恶性肿瘤。

病因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1.先天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或组织异位残留于颅腔内,在一定条件下又具备分化与增殖功能,可发展成为颅内先天性肿瘤。这类肿瘤生长缓慢,多属良性,常见有颅咽管瘤、脂肪瘤及胶样囊肿等。

2.遗传因素: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属神经系统肿瘤遗传最具典型的代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约半数病人有家族病史。视网膜母细胞瘤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单发灶占3/4,具有体细胞的突变,约有12%~17%可传给子代;多灶变则有细胞的染色体改变,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员很有可能易感,约50%~65%能传给子代。

3.物理因素:

(1) 创伤:一般认为,创伤可引起脑、脑膜瘢痕组织间变而成为肿瘤。

(2) 射线:研究发现,放射区域的细胞突变是肿瘤形成的基础。此类肿瘤以恶性为多。

4.化学因素:诱发的肿瘤可为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肉瘤、垂体腺瘤和松果体瘤等。

5.生物学因素:常见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诱发脑膜瘤、松果体瘤、肉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髓母细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机制是它们进入细胞后,在胞核内合成DNA时(即细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并改变染色体的基因特性,使细胞增殖与分裂功能发生畸变而形成肿瘤。

临床表现

取决于脑瘤的部位、性质和肿瘤生长的速度,并与颅脑解剖与生理的特殊性相关。

发病多缓慢。首发症状可为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定位症状如肌力减退、躯体麻木、癫痫等。于数周、数月或数年之后,症状增多,病情加重。

急性发病者可于数小时或数日内突然加重恶化,陷入瘫痪、昏迷,多见于肿瘤囊性变、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恶性的肿瘤或转移瘤并发急性弥漫性脑水肿,或因瘤体突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以致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危象。

一、 颅内压增高:85%。

(一)原因:

1.肿瘤的占位作用:肿瘤在颅内呈扩张性或浸润性生长,超过颅腔代偿限度(约达到颅腔容积的8%~10%),即出现颅内压增高。

2.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肿瘤压迫或因肿瘤妨碍了脑脊液的吸收。

3.肿瘤压迫脑组织、脑血管,影响血运导致脑的代谢障碍,或因肿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细胞瘤与转移瘤的异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因子)刺激反应与毒性作用,使瘤周脑组织发生局限或广泛性脑水肿。

4.颅内静脉回流障碍:肿瘤压迫较大的静脉或静脉窦,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脑组织淤血。

5.肿瘤卒中与变性:瘤内急性出血(瘤卒中)、瘤组织囊性变或坏,使瘤体积迅速增大、脑水肿突然加重。

6.其它因素:摄入水分过多、反复呕吐、剧烈咳嗽或用力、不适当的腰椎穿刺及肺部感染或高热等引起的脑缺氧等,均可增高颅内压力。

(二)症状:

1.头痛:多因颅内压变化和肿瘤直接影响等因素,使颅内敏感结构脑膜、脑血管、静脉窦和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为常见的早期症状,90%的脑肿瘤病人均有头痛。

多为搏动性胀痛或钝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生,时轻时重。一般于清晨或起床后出现,白天逐渐缓解,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每于呕吐后头痛多可减轻。任何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或用力,剧烈运动等,均可使头痛加重。

某些脑瘤所致头痛的部位可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脑膜瘤常引起相应部位头痛;垂体腺瘤多为两颞侧或额部头痛;幕下肿瘤头痛常位于枕颈及眶额部;脑室内肿瘤可因肿瘤位置移动、头位变化,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发作性剧烈难忍的头痛,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 恶心、呕吐:早期或首发症状,多伴以头痛、头昏。常发生在清晨空腹时,典型表现为与饮食无关的恶心或喷射性呕吐,且常于较剧烈的头痛、头昏之后发生,头位变动可诱发或加重。小儿颅后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而频繁,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成年人呕吐出现较晚。恶心、呕吐是因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影响迷走神经核(呕吐中枢)所致。

3.视乳头水肿与视力障碍:与脑肿瘤的部位、性质、病程缓急有关。如颅后窝肿瘤出现较早且严重,大脑半球肿瘤较颅后窝者出现较晚而相对要轻,而恶性肿瘤一般出现较早,发展迅速并较严重。

可演变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出现生理盲点扩大和视野向心性缩小,以及视乳头继发性萎缩。长期颅内压增高常致失明。

眼球外展麻痹亦常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可出现斜视和复视。

4.精神症状:因大脑皮质遭受损害引起,表现为淡漠、迟钝、思维与记忆力减退,性格与行为改变,进而发展为嗜睡、朦胧或意识不清。恶性肿瘤者,精神障碍较明显,额叶肿瘤经常引起精神症状,或表现有欣快、易激动及痴呆等。

5.癫痫:20%~30%,其中半数病人为首发症状。

6.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呈缓慢增高者,生命体征多无变化。颅内压显著增高或急剧增高可表现缓脉,常慢至50次/分钟左右,伴有呼吸深慢,血压代偿性升高等。这些已属脑疝前期或已有脑疝的表现。如继续恶化,则出现脉搏细速,呼吸不规则,呈抽泣或潮式样呼吸,血压降低以致周身循环衰竭,最后呼吸停止。下丘脑及脑室内肿瘤或恶性肿瘤,可出现体温波动,体温常升高。

二、 神经系统定位征象:是肿瘤所在部位脑、神经、血管等受损的表现,反映脑肿瘤部位所在。

三、 内分泌与周身症状。

诊断

1.病史与体格检查。

2. 头颅X线平片检查:

3.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蛋白及生化测定。

4.头颅超声波检查。

5.脑电图检查:约90%的脑肿瘤可出现异常脑电图。

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耳蜗以短声刺激后,从双侧头皮上记录到的大脑皮质电位变化,其电位来源于脑干听觉通路,故称之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临床上可用来客观地评价脑干功能障碍的部位,依波峰情况能早期诊断脑干肿瘤、小脑脑桥角区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等。

7.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测定:

8.脑血管造影:

9.脑室造影:经颅骨钻孔、直接穿刺侧脑室将气体或造影剂(如碘油、碘苯葡胺等)注入脑室内,以显示脑室系统的方法。由于颅内肿瘤的占位效应,常压迫相应部位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使其变形、移位或梗阻。依据这些改变,常可对颅内肿瘤作出定位诊断。

10.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扫描

治疗

1.手术治疗:为目前颅内肿瘤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原则:a.生理上允许;b.解剖上可达;c.技术上可行;d.得多于失、利多于弊。

(1)完全切除

(2)次全与部分切除

(3)减压性手术与脑脊液分流术

2.放射治疗:60钴、直线加速器或高能量X线。

原理:射线穿过组织时,在其轨迹上将能量传送至组织细胞,细胞核对辐射极为敏感,射线通过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间接作用,使DNA结构发生改变,产生DNA单链、双链的断裂,导致受照组织细胞的变性与亡。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状态,是影响细胞对射线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越活跃的组织细胞,对射线越敏感。多数脑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增生活跃,因而对辐射的敏感性较高,是构成辐射治疗脑肿瘤的重要基础。组织细胞受照后的损伤分为潜在性致损伤、亚致损伤和致损伤,其中潜在性致损伤和亚致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修复。

3.化学治疗:人出生后神经细胞即不再分裂,胶质细胞也仅有低度再生,而脑肿瘤细胞却不断进行核分裂,这种细胞生长繁殖之间的差异,使抗代谢或阻断核分裂的药物起到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不损伤正常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脑肿瘤化疗要求具备几个条件:

(1)肿瘤血管分布相对丰富,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大;

(2)化疗药物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3)化疗药物具有对肿瘤细胞有效杀伤或抑制功能;

(4)选择有效的途径,使肿瘤细胞处于高浓度化疗药物的环境中。

4. 激素治疗:

(1)以减退脑水肿为目的,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

(2)针对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等作为内分泌激素的补偿治疗;

(3)鞍区肿瘤手术后出现尿崩症,应用垂体后叶素或长效尿崩停注射液的抗利尿作用进行治疗。

5. 免疫治疗:主动或被动免疫手段。宜在治疗前对肿瘤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先降低宿主的瘤负荷,以最大限度增加机体的相对免疫力。

6. 中医药治疗。

回答者:临时户口 - 魔法学徒 一级 2-1 19:28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不全面

评论者: hail2008 - 助理 二级

--------------------------------------------------------------------------------

其他回答 共 1 条

脑瘤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原发性脑瘤依其生物特性又分良性和恶性。良性脑瘤生长缓慢,包膜较完整,不浸润周围组织及分化良好;恶性脑瘤生长较快,无包膜,界限不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分化不良。无论良性或恶性,均能挤压、推移正常脑组织,造成颅内压升高,威胁人的生命。

在全身恶性肿瘤中,恶性脑瘤约占1.5%,居第11位,列胃、肺、肝、食管、乳腺、直肠、结肠、胰、膀胱及鼻咽部癌肿之后。男性稍多于女性,性别比约为1.12~1.52:1,各个类型脑瘤的性别比例不尽相同,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趋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2岁以下的婴儿及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较少。在儿童,脑瘤所占比重较大,约为全身肿瘤的7%,占全部脑瘤病例的20%。

脑瘤的年发病率约7/10万,占全身肿瘤的2%。亡率居12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成人的第10位。

病因学

本病中医认为有以下几种病因病理。①寒气客于经脉致气血郁结,肿大成积。②脾肾阳虚,清阳不升,痰湿内生,痰阻经络,致痰迷心窍。③肝血亏虚,肾精不足,或先天不足,致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眼吊复视,抽搐震颤。④邪毒内侵,肝郁化火,肝火-L炎,气血上逆,成为湿热淤毒,故颅内肿瘤的内因有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外因为寒气、邪毒入侵及形成痰湿、淤毒等格于奇恒之府,则阴浊积于脑而发为肿瘤。

现代医学对脑胶质瘤的病因尚不甚明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归纳起来有:①脑胚胎组织发育异常;②遗传因素,近年来认为胶质瘤有遗传倾向;③化学因素,近年来认为致癌物甲基胆葱及甲基业硝脲或乙基亚硝脲口服或静注都可致脑胶质瘤;些病毒病因,国外一些学者用某些病毒能在多种动物身上诱发小本瘤,但在人身上未能证实。

颅内肿瘤无论是良性或恶性,多呈浸润性生长,由于脑内无淋巴结构,瘤细胞不易侵蚀破坏血管,在其他器官内亦无生长适应能力,因此很少发生颅外转移。

TOP↑

播散与转移

脑瘤的恶性程度与转移没有明显的相关,脑瘤转移以颅内转移为主,颅处转移较少见。

1.颅内转移 又称种植性转移,产生这种转移的条件是肿瘤富于瘤细胞而较少间质,因此瘤细胞容易脱落;或因瘤组织暴露于脑脊液的通路内,脱落的细胞要被带至远处或沉积于是脑室壁上。符合以上条件的肿瘤有第四脑室的髓母细胞瘤和脑室壁上的室管膜母细胞瘤。此外,脉络丛乳头状瘤及突入脑室的其他胶质瘤亦见有报道。有时肿瘤并不接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但手术、特别是肿瘤活检或部分切除,可使瘤细胞脱落而散布于蛛网膜下腔,增加这种转移的机会。转移结节大多位于颅底各脑池及脊髓蛛网膜下腔。

2.颅外转移 一般较少见,主要原因是机体的循环系统内具有较强的排斥游离的脑瘤细胞的能力,同时颅内又缺乏赖以转移的淋巴管道。另外颅内肿瘤大多数要求较高的生长环境与条件,转移至颅外后常因不能适应环境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潜伏期才能发病。而颅内肿瘤病人的生存期短,在转移灶尚未被发现前就可因颅内压增高或因危及生命中枢而亡。但这些妨碍颅外转移的条件可随着治疗的不断进步而消失。首先颅内肿瘤经手术摘除及综合治疗后,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长;另外手术中接触硬脑膜、头皮及颅外软组织机会大为增加,有时甚至发生瘤细胞直接进入开放的淋巴管与血管腔内、使术后肿瘤在硬脑膜与颅外组织上复发的机会增多,而这些组织中的淋巴道为肿瘤的更远处转移提供了途径。文献报道过的颅外转移大多发生于手术后,甚至在有人认为手术是脑瘤颅外转移的必要条件。但也有自发的转移,特别是分肿瘤具有较大的浸润性,能穿越硬脑膜而侵入颅外组织时。文献报道过能向颅外转移的肿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原发性肉瘤等。在胶质瘤中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为最多,占1/3,其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及未分化胶质瘤。脑膜瘤转移以血供较丰富的血管母细胞瘤以上皮细胞型为最多。几乎身体各处都可发生转移灶,但最多见的部位是肺及胸膜,占33%;颈及纵隔淋巴结占22%;肝14%,脊柱及骨髓系统占9%,肾占6%,其他少见部位有心脏、卵巢、子宫、膀胱、腮腺、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胃、结肠、头皮、腹膜等。

临床表现

神经胶质瘤来自神经系统支持组织,属外胚叶肿瘤。很多胶质瘤其瘤细胞与成熟的或未成熟的胶质细胞相似。

(1)细胞瘤

1)星形胶质细胞瘤

这是胶质瘤中最多见者,占胶质瘤的51.2%,本病在成人中最常见发生部位是额顶、颞叶等,儿童多发生在小脑半球b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若肿瘤位于在大脑半球,其临床特点则多出现癫痫、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故有长期癫痫发作而无其他体征者。如生长于小脑,则将产生小脑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顿、轮替动作障碍等;当其压迫第四脑室,即可使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视神经孔头水肿等症状。发生于儿童的星形细胞瘤40%位于小脑半球,位于脑干者约占10%,后者首先表现脑干肿瘤的各种临床表现,如交叉性麻痹等。有时亦可影响小脑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约3%星形细胞溜在X线平片上见肿瘤钙化灶。

2)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

本病为成人大脑半球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23.5%,多发生在40岁左右的成年人,常位于大脑半球,从白质长出伸展到皮质,甚至可达脑膜。儿童少见,且多生长在脑干。此种胶质瘤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其临床特征为病情进展快,病程常在1年以内,由于肿瘤生长在大脑半球,可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及各种感觉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出现较早,偶有因瘤内出血,突然出现昏迷、偏瘫等症状,甚至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3)室管膜瘤

此种脑瘤占胶质瘤的11.3%,为胶质瘤的第3位,较常见于儿童及年青人,本病的特点为绝大多数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脑瘤位于幕上者,主要位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川,其症状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以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及视神经孔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最为多见、肿瘤位于幕上者多发生在枕后部疼痛。

4)成髓胶质细胞瘤

此种胶质瘤为儿童颅后凹中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胶质瘤的4.2%,占儿童颅内肿瘤15.1%至l8%、临床特点为常迅速出现小脑中线的症状与体征,早期即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孔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5)少枝胶质细胞瘤

本病为成人少见的生长缓慢的肿瘤,仅占胶质瘤的2.9%。其临床特点为大多生长在大脑半球,因其生长很慢,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常表现有癫痫、久语、偏瘫、锥体束征及感觉障碍等,而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X光片有68%可见到肿瘤钙化。

6)松果怀瘤

本病较少见,约占胶质瘤的1.3%,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年人。其临床特点为早期即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冲经孔头水肿等;肿瘤压迫邻近脑组织时,则产生一系列症状与局限性体征。

(2)脑膜瘤

脑膜瘤又称蛛网膜内皮瘤,是原发于颅内脑膜上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7%,但在儿童脑瘤中只占3.1%-6.9%。本病好发生在20-50岁的成年人。其平均发生年龄为30-33岁。病程平均多在2-3年以上,一般认为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绒毛,故好发生在静脉窦附近。其临床特点因肿瘤部位而各异。脑膜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及矢状面窦旁占66.5%,后颅凹14%,蝶骨8.7%,中颅凹4.4%,嗅沟2.3%,鞍区2.1%。

1)大脑凸面脑膜瘤

常在脑表面,与脑膜有粘连,也可在脑实质内。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从精神症状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均可出现,癫痫发生率较高,并常为首发症状,也可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2)矢状窦旁脑膜瘤

头颅外表有时可发现局部逐渐隆起,甚至有压痛,头颅平片可见到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脑膜血管沟增宽等改变。当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时,可有长时间的头痛、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并有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懒散、易疲劳等)和癫痫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或肢体运动障碍。

(3)脑垂体瘤(又称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原发于脑垂体上的肿瘤。

垂体瘤系指垂体前叶(腺部)所发生的肿瘤而言,为成年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多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

其临床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视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由于肿瘤生长在蝶鞍内,向上发展则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而造成视力、视却的改变,90%以上的病人都有视力减退,也可为单眼视力减退,甚至造成一目或双目失明。

2)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症状及体征:垂体腺内分泌功能很复杂,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通过内分泌周围腺体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及性器官、性功能等生理活动的调节。已和垂体前叶有6种激素,即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质激素、催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两种促性腺激素。垂体后叶含有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等,故垂体后叶受累可出现尿崩症。

3)垂体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的程度与正常垂体腺细胞受压的程度有关。由于垂体前叶机能低下以致其所控制的内分泌腺萎缩,表现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4)垂体功能亢进:嗜酸性细胞能产生生长激素及催孔激素。嗜碱性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表及促性腺激素等。

① 生长激素亢进:嗜酸性垂体腺瘤如发生在骨骺闭合前(成年前)表现为巨人症,发病在成年后则为肢端肥大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型。

②促性腺激素亢进:促使其靶腺分泌性激素增多,男性初期可有性功能亢进,以后逐渐衰。女性则月经少,闭经,乳房发达,泌乳期可延长至停止哺乳后数年之久。

③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促甲状腺、促肾上腺及促性腺激素等均受影响,可产生柯兴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脸、颈及躯干部更为明显,四肢相对瘦小,脸圆如满月,红润脂,常有痤疮,上背部也有脂肪沉着,皮肤非薄,伴紫纹,呈大理石样。

(4)颅咽管瘤

本病又称牙釉质细胞瘤或成釉质细胞瘤、垂体管瘤、鞍上上皮样囊肿等。居颅内先天性肿瘤的首位,占顿内肿瘤的5.1%,占儿童脑瘤的13%-15.8%,为儿童幕上最常见的肿瘤。其临床特点为: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多见于肿瘤位于鞍上者,因肿瘤阻塞室间孔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头疼、呕吐技视神经孔头水肿等。

2)脑垂体及丘脑下部损害症状:主要为内分泌障碍,儿童表现身体发育停滞,出现性器官或其他器官发育障碍,基础代谢率降低,出现糖代谢障碍及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

3)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症状:可造成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力、视野的改变,因肿瘤的位置不同,对视神经或视交叉造成的损害亦不相同,两眼视力减退的程度亦常不同,视野的改变亦不规则,多数为双颞侧偏盲或象限盲,但亦可为同侧偏旨或单眼失明。

TOP↑

生活提示

中医治疗

(一)辨病治疗

脑肿瘤合剂:牛尾草40g,鹿茸草30g,天葵子20g,阴地蕨30g,葛根30g,僵蚕15g,川红花10g,铁扫帚30g,珍珠粉1瓶(0.6g装,吞服)。

脑动脉瘤加川芎、白芍;脑静脉瘤加升麻、金银花;脑垂体瘤加花椒;脑胶质瘤加薏苡仁、制附片;脑膜瘤加玳瑁粉、煅石决明;脑外伤加王不留行、田七粉(冲服);癫痫状发作加积实、半夏、赤石脂;吞咽困难加威灵仙、僵蚕等。

(二)辨证分型治疗

脑瘤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患者,肿瘤尚小,正气尚盛,瘀毒不深,多采用以攻为主,或大攻小补,或先攻后调;中期,脑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正气亦伤,但正邪相争处于势均力敌阶段,宜攻补并重;晚期,肿瘤已增至严重阶段,正虚邪盛,患者不任攻伐,当扶正为主,少佐祛邪抗瘤药。

1.痰毒凝聚型

主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身重倦怠,舌强语蹇,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痰多胸闷,舌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或弦细。 治法:化痰散结,解毒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味。胆南星10g,清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陈皮10g,白术10g,云苓30g,石菖莆15g,全蝎5g,蜈蚣2条,山慈菇15g,徐长卿20g。

2.气血郁结型

主证:头痛头胀,面色晦黯,视物模糊,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白芷30g,蝉蜕5g,白蒺藜10g,全蝎10g,王不留行15g,麝香0.2g(绢包入药,每包煎3次)。

感冒了鼻塞 胸闷 失眠难受了 感冒药不管用谁救救我啊

失眠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治疗失眠的关键是找出致失眠的原因,然后对因治疗。失眠原因可分为外因、内因(中枢)、不内外因(除中枢外躯体疾病)。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引起失眠最常见,许多心理应激,如人际关系冲突或心理内心冲突;生活中发生重大改变(婚姻、生育); 工作繁重或事业面临重大转变;突然发生非常失望和非常害怕的事件。有种称“周日失眠”患者,因担心第二天需上班工作压力大而出现预期性焦虑致失眠。必须讲明的是,不管是正面或负面;有刺激或突然失去应激均会引起失眠。

环境变化 客观环境要求个体在睡眠期间仍需保持必要警觉性致失眠;旅行时差改变;作业休息不定时;睡眠环境变化(如换房间)也会引起失眠。

不良睡眠卫生 睡前过度锻炼会产生“应激效应”,增加自主神经活动,从而出现不安,增加觉醒,减少慢波睡眠。同时,久坐少锻炼等原因大脑缺氧也会失眠。因此,应在傍晚选择适当锻炼为宜;午夜从事强烈脑力活动;睡觉前喝大量咖啡、茶叶或抽烟;行为破坏睡眠节律:睡觉没有规律、睡在床上时间太久、白天午睡时间较长、睡前过度饮食或过度饥饿均会引起失眠。

极端状态 在极端状态下也会引起失眠。光线:卧室或白天过度照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而延长睡眠潜伏期、促进觉醒、改变睡眠节律周期。噪音:噪音会增加唤醒水平。

温度湿度: 床上温度<12℃(或)>33℃、湿度过大均会产生难以入眠,温度增加24℃会增加觉醒次数。特殊姿势:特殊姿势会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站立比坐位更易醒、坐位比卧床更难入眠。床垫舒适程度也会干扰睡眠。高空环境因缺氧呼吸困难引起失眠。卧室内空气污浊、有刺激味道、被褥过厚过重、睡眠中胸前或四肢受压力也会影响睡眠。

药物副作用 许多药物副作用出现失眠:降压药如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都会有蛇根草类生物碱,使人产生情绪低沉、焦虑,以致难以入眠、早醒等病情变化。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利他林、匹莫林、苯丙胺及治疗哮喘药氨茶碱、均会使大脑兴奋性提高致入睡困难。治疗帕金森综合症的左旋多巴、金刚胺使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增多,形成多种睡眠障碍,抗心率失常药心得安对β受体阻滞作用,使褪黑素分泌减少,引起失眠。抗抑郁药激活五羟色胺2A受体引起失眠。精神活性物质酒精、大麻阿片、抗焦虑药精神兴奋药、和烟草,因有中枢兴奋作用会引起失眠。长期使用安眠药,因产生耐药性或突然停药产生戒断反应引起失眠。

内 因

许多中枢系统疾病都会引起失眠、焦虑症、恐惧症患者难以入眠。抑郁症表现早醒。分裂症、躁狂症整夜无眠。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觉醒次数增多。阿尔茨海默氏病表现睡眠——醒觉周期紊乱。脑血管疾病常表现为REM睡眠行为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因病苦体验而失眠。帕金森综合征因运动障碍引起各种睡眠问题。各种头痛引起失眠也不少见。癫痫因异常放**响睡眠。其它疾病如:亨廷顿病、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橄榄——脑桥——小脑萎缩、脊髓小脑变性和雷特综合征也会引起失眠。

不 内 外 因

躯体疾病也会引起失眠。高血压、心脏病因心绞痛或夜间发作性呼吸困难、脑供血不足、脑缺氧引起失眠;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囊泡纤维化和各种原因引起肺换气不足都可致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因咳嗽、气喘引起失眠;甲亢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多,新成代谢旺盛,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度增强引起失眠;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特别是反流性胃食管炎,因烧灼痛会影响睡眠;肝炎、肝硬化、肝癌引起肝脏解毒功能障碍,血氨增多,影响大脑功能致睡眠障碍;低血糖大脑缺氧引起失眠;关节炎、手术疼痛、过敏性疾病、皮肤瘙痒、鼻堵塞、夜尿症、有毒物存积,致中枢功能失调而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缺氧出现觉醒次数增多

请专家来看一下:关于颅咽管瘤手术后,还需要做哪方面的手术?

颅内及椎管内肿瘤

概述

1. 原发性肿瘤:起源于头颅、椎管内各种组织结构,如颅骨、脑膜、脑组织、颅神经、脑血管、脑垂体、松果体、脉络丛、颅内结缔组织、胚胎残余组织、脊膜、脊神经、脊髓、脊髓血管及脂肪组织等;胶质瘤最多、脑膜瘤次之,再次为垂体腺瘤、神经纤维瘤、脑血管畸形等。

2. 继发性肿瘤:转移瘤或侵入瘤等。

发病率

10~12/100000人口/年,仅次于胃、肺、子宫、乳腺、食道肿瘤,约占全身肿瘤2.5%。儿童期为7.5%。

1.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

2. 性别:一般发病与性别无多大差异,但松果体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颅咽管瘤、转移瘤、神经鞘瘤和畸胎瘤等,男性稍高于女性(男:女=3.2:1),而脑膜瘤则以女性发病率占优势(女:男=1.2~1.5:1)。

3. 发病年龄与肿瘤的好发部位及其病理性质有一定关系:

①儿童:小脑幕下中线部位,常见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瘤等;

②成年:多发生于幕上,少数位于幕下,常见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及听神经瘤等;

③老年: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等居多。

分类

1. 按生长部位分类:依肿瘤生长在颅内结构的不同部位而定,如额、顶、枕、颞叶,小脑、脑干、丘脑、鞍区、脑室内、小脑脑桥角区等。

2. 按病理学性质分:WHO(1995)

类 型 各自的类别

胶质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含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癌)、松果体细胞瘤、混合性胶质细胞瘤

脑膜瘤 内皮细胞型、纤维型(纤维母细胞型)、混合型、砂粒型、血管瘤型、乳头型、间变性(恶性)脑膜瘤

垂体腺瘤 a. 无分泌性腺瘤; b. 分泌性腺瘤: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 c. 垂体腺癌; d. 垂体细胞瘤

神经纤维瘤(含神经鞘瘤) 听神经(鞘)瘤、三叉神经纤维瘤、舌咽神经瘤、副神经瘤等

先天性肿瘤 颅咽管瘤、畸胎瘤、皮样或上皮样囊肿、拉赛克裂囊肿、胶样囊肿等

血管性肿瘤 血管网状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

转移瘤与侵入瘤 a. 来自肺、胃肠道、乳腺、泌尿生殖系等癌瘤的脑转移; b. 由鼻咽癌、巨细胞瘤、脊索瘤、软骨瘤等向颅内侵入

其他肿瘤 浆细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细胞瘤、肉瘤或不能分类的肿瘤等

胶质细胞瘤,临床上仍延用克诺汉(Kernohan)四级分类法:Ⅰ级:肿瘤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均匀一致,分化良好,属于良性,但临床病理发展趋于向恶性发展;Ⅱ级:部分瘤细胞大小不一,偶见瘤细胞分裂相,属低级别恶性肿瘤;Ⅲ级与Ⅳ级:瘤细胞分化不良,大小及形态不一,深染,核分裂相多,并可见瘤巨细胞,属高级别恶性肿瘤。

病因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1.先天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细胞或组织异位残留于颅腔内,在一定条件下又具备分化与增殖功能,可发展成为颅内先天性肿瘤。这类肿瘤生长缓慢,多属良性,常见有颅咽管瘤、脂肪瘤及胶样囊肿等。

2.遗传因素:人体基因缺陷或突变可形成颅内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属神经系统肿瘤遗传最具典型的代表,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约半数病人有家族病史。视网膜母细胞瘤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播,单发灶占3/4,具有体细胞的突变,约有12%~17%可传给子代;多灶变则有细胞的染色体改变,家庭中的其他子代成员很有可能易感,约50%~65%能传给子代。

3.物理因素:

(1) 创伤:一般认为,创伤可引起脑、脑膜瘢痕组织间变而成为肿瘤。

(2) 射线:研究发现,放射区域的细胞突变是肿瘤形成的基础。此类肿瘤以恶性为多。

4.化学因素:诱发的肿瘤可为胶质细胞瘤、脑膜瘤、肉瘤、垂体腺瘤和松果体瘤等。

5.生物学因素:常见的致瘤病毒有腺病毒、肉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核糖核酸病毒、多瘤病毒及猴空泡病毒等。这些病毒可诱发脑膜瘤、松果体瘤、肉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髓母细胞瘤等。病毒的致瘤机制是它们进入细胞后,在胞核内合成DNA时(即细胞的S期),迅速地依附并改变染色体的基因特性,使细胞增殖与分裂功能发生畸变而形成肿瘤。

临床表现

取决于脑瘤的部位、性质和肿瘤生长的速度,并与颅脑解剖与生理的特殊性相关。

发病多缓慢。首发症状可为颅内压增高或神经定位症状如肌力减退、躯体麻木、癫痫等。于数周、数月或数年之后,症状增多,病情加重。

急性发病者可于数小时或数日内突然加重恶化,陷入瘫痪、昏迷,多见于肿瘤囊性变、瘤出血(瘤卒中)、高度恶性的肿瘤或转移瘤并发急性弥漫性脑水肿,或因瘤体突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以致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危象。

一、 颅内压增高:85%。

(一)原因:

1.肿瘤的占位作用:肿瘤在颅内呈扩张性或浸润性生长,超过颅腔代偿限度(约达到颅腔容积的8%~10%),即出现颅内压增高。

2.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肿瘤压迫或因肿瘤妨碍了脑脊液的吸收。

3.肿瘤压迫脑组织、脑血管,影响血运导致脑的代谢障碍,或因肿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细胞瘤与转移瘤的异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通透因子)刺激反应与毒性作用,使瘤周脑组织发生局限或广泛性脑水肿。

4.颅内静脉回流障碍:肿瘤压迫较大的静脉或静脉窦,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脑组织淤血。

5.肿瘤卒中与变性:瘤内急性出血(瘤卒中)、瘤组织囊性变或坏,使瘤体积迅速增大、脑水肿突然加重。

6.其它因素:摄入水分过多、反复呕吐、剧烈咳嗽或用力、不适当的腰椎穿刺及肺部感染或高热等引起的脑缺氧等,均可增高颅内压力。

(二)症状:

1.头痛:多因颅内压变化和肿瘤直接影响等因素,使颅内敏感结构脑膜、脑血管、静脉窦和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为常见的早期症状,90%的脑肿瘤病人均有头痛。

多为搏动性胀痛或钝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生,时轻时重。一般于清晨或起床后出现,白天逐渐缓解,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每于呕吐后头痛多可减轻。任何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打喷嚏,或用力,剧烈运动等,均可使头痛加重。

某些脑瘤所致头痛的部位可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脑膜瘤常引起相应部位头痛;垂体腺瘤多为两颞侧或额部头痛;幕下肿瘤头痛常位于枕颈及眶额部;脑室内肿瘤可因肿瘤位置移动、头位变化,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发作性剧烈难忍的头痛,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 恶心、呕吐:早期或首发症状,多伴以头痛、头昏。常发生在清晨空腹时,典型表现为与饮食无关的恶心或喷射性呕吐,且常于较剧烈的头痛、头昏之后发生,头位变动可诱发或加重。小儿颅后窝肿瘤出现呕吐较早而频繁,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成年人呕吐出现较晚。恶心、呕吐是因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影响迷走神经核(呕吐中枢)所致。

3.视乳头水肿与视力障碍:与脑肿瘤的部位、性质、病程缓急有关。如颅后窝肿瘤出现较早且严重,大脑半球肿瘤较颅后窝者出现较晚而相对要轻,而恶性肿瘤一般出现较早,发展迅速并较严重。

可演变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出现生理盲点扩大和视野向心性缩小,以及视乳头继发性萎缩。长期颅内压增高常致失明。

眼球外展麻痹亦常为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可出现斜视和复视。

4.精神症状:因大脑皮质遭受损害引起,表现为淡漠、迟钝、思维与记忆力减退,性格与行为改变,进而发展为嗜睡、朦胧或意识不清。恶性肿瘤者,精神障碍较明显,额叶肿瘤经常引起精神症状,或表现有欣快、易激动及痴呆等。

5.癫痫:20%~30%,其中半数病人为首发症状。

6.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呈缓慢增高者,生命体征多无变化。颅内压显著增高或急剧增高可表现缓脉,常慢至50次/分钟左右,伴有呼吸深慢,血压代偿性升高等。这些已属脑疝前期或已有脑疝的表现。如继续恶化,则出现脉搏细速,呼吸不规则,呈抽泣或潮式样呼吸,血压降低以致周身循环衰竭,最后呼吸停止。下丘脑及脑室内肿瘤或恶性肿瘤,可出现体温波动,体温常升高。

二、 神经系统定位征象:是肿瘤所在部位脑、神经、血管等受损的表现,反映脑肿瘤部位所在。

三、 内分泌与周身症状。

诊断

1.病史与体格检查。

2. 头颅X线平片检查:

3.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压力、细胞计数、蛋白及生化测定。

4.头颅超声波检查。

5.脑电图检查:约90%的脑肿瘤可出现异常脑电图。

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耳蜗以短声刺激后,从双侧头皮上记录到的大脑皮质电位变化,其电位来源于脑干听觉通路,故称之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临床上可用来客观地评价脑干功能障碍的部位,依波峰情况能早期诊断脑干肿瘤、小脑脑桥角区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等。

7.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测定:

8.脑血管造影:

9.脑室造影:经颅骨钻孔、直接穿刺侧脑室将气体或造影剂(如碘油、碘苯葡胺等)注入脑室内,以显示脑室系统的方法。由于颅内肿瘤的占位效应,常压迫相应部位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使其变形、移位或梗阻。依据这些改变,常可对颅内肿瘤作出定位诊断。

10.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扫描

治疗

1.手术治疗:为目前颅内肿瘤最基本的治疗方法。原则:a.生理上允许;b.解剖上可达;c.技术上可行;d.得多于失、利多于弊。

(1)完全切除

(2)次全与部分切除

(3)减压性手术与脑脊液分流术

2.放射治疗:60钴、直线加速器或高能量X线。

原理:射线穿过组织时,在其轨迹上将能量传送至组织细胞,细胞核对辐射极为敏感,射线通过直接作用或自由基的间接作用,使DNA结构发生改变,产生DNA单链、双链的断裂,导致受照组织细胞的变性与亡。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状态,是影响细胞对射线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分化程度越低、分裂越活跃的组织细胞,对射线越敏感。多数脑恶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增生活跃,因而对辐射的敏感性较高,是构成辐射治疗脑肿瘤的重要基础。组织细胞受照后的损伤分为潜在性致损伤、亚致损伤和致损伤,其中潜在性致损伤和亚致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修复。

3.化学治疗:人出生后神经细胞即不再分裂,胶质细胞也仅有低度再生,而脑肿瘤细胞却不断进行核分裂,这种细胞生长繁殖之间的差异,使抗代谢或阻断核分裂的药物起到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不损伤正常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脑肿瘤化疗要求具备几个条件:

(1)肿瘤血管分布相对丰富,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大;

(2)化疗药物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3)化疗药物具有对肿瘤细胞有效杀伤或抑制功能;

(4)选择有效的途径,使肿瘤细胞处于高浓度化疗药物的环境中。

4. 激素治疗:

(1)以减退脑水肿为目的,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

(2)针对垂体腺瘤或颅咽管瘤等作为内分泌激素的补偿治疗;

(3)鞍区肿瘤手术后出现尿崩症,应用垂体后叶素或长效尿崩停注射液的抗利尿作用进行治疗。

5. 免疫治疗:主动或被动免疫手段。宜在治疗前对肿瘤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先降低宿主的瘤负荷,以最大限度增加机体的相对免疫力。

6. 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