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骨针灸的准确位置-京骨穴治疗癫痫
百会的主治及配伍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配天窗穴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穴、大肠俞穴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穴、合谷穴、间使穴、气海穴、关元穴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穴、天枢穴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穴、百会、风池穴、足临泣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穴、天柱穴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穴、京骨穴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穴(回旋灸) 主治炎症。
经络养生包括哪些项目
经络养生包括哪些项目
经络养生包括哪些项目 经络是十分神奇的,自古就有打通经脉的说法。那么,经络养生包括哪些项目?做经络养生有哪些好处?经络不通又有什么征兆?下面我带你一起来了解。
经络养生包括哪些项目1经络养生的十四个项目
手足阴经,皆分别和脏相连属;手足阳经,皆分别和腑相连属。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功能,属阴,其为病多虚证;腑具有传送和消化饮食物、排泄糟粕的功能,属阳,其为病多实证。
1、肺
肺属五脏之一,在胸腔,手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金,和大肠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
2、心
心属五脏之一,在胸腔,膈膜之上,手少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火,和小肠相表里,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3、心包
心包也叫心包络,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由心包受病,手厥阴经和它相连属,没有五行配属和表里配合的说法。
4、脾
脾属五脏之一,在中焦膈下,足太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土,和胃相表里,脾胃同属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是气血化生之源,人体“后天之本”。”已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稍微和水液,主升清,主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志为思。
5、肝
肝为五脏之一,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足厥阴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胆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主疏泄的功能,对全身气机的畅达、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情志的调畅皆有重大影响。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
6、肾
肾为五脏之一,在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足少阴肾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水,和膀胱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代谢。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根本,生命之源,故称其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和惊。
7、胆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连,足少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木,和肝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进入小肠,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胆又有主决断的功能。
8、胃
胃为六腑之一,在上腹部,足阳明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土,和脾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容纳并腐熟饮食物,其气以降为和,主通降。和脾共称后天之本。
9、小肠
小肠为六腑之一,上接胃,下通大肠,为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手太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火,和心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盛容饮食物和消化饮食物,这叫主受盛和化物。还可以分别出水谷精微、水液和食物残渣,这叫泌别清浊。
10、大肠
大肠为六腑之一,上接小肠、下通肛门,手阳明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金,和肺相表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也就是将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余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多余水分,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11、膀胱
膀胱为六腑之一,在小腹中央,足太阳经和它相连属,在五行属水,和肾相表里并直接和肾相通。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l2、三焦
三焦为六腑之一,手少阳经和它相连属,但没有五行配属和相表里的脏器。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其功能之一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三焦还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在中医学里还有上焦、中焦、下焦的划分。横膈以上,心肺头面为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膈下脐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为升降的枢纽,气血化生之源。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为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脲液。后世医家,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也都归属于下焦。
13、督脉
督脉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头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及上唇,终于上唇系带处。有总统率全身阳经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可以调节全身阳经的经气,所以
也叫“阳脉之海”。它的分支入脑、属肾,主干行于脊 里,因此和脑、髓、肾的功能关系密切。
14、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眼眶下。有总任全身阴经的功能,多次和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可以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所以也叫“阴脉之海”,而且和女子妊娠有关,因此又有“任主胞胎”的'说法。
经络养生包括哪些项目2全身经络养生的好处
1、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在组织间的流动。
2、增加营养物质的运输,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
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
4、提高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促进组织氧代谢。
5、提高记忆力,改善脑部微循环。
6、促进体内湿寒的排出,疏通经络的淤堵。
7、减轻毒素在体内的堆积。
8、使脂肪细胞利用率增加,有改善体形的作用。
9、减轻肌肉的僵硬劳损,缓解疲劳。
10、改善腰膝酸软的症状,使身体强壮有力。
经络养生包括哪些项目3经络不通的14大征兆
1、足少阴肺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面色皮肤无华。由于肺主皮毛,肺经不通就会导致皮肤出现问题,,肺经经气异常也会导致皮肤的改变,容易引发风疹、过敏性皮肤病、牛皮癣、色斑、无光泽等等症状。
艾灸常用穴位:肺经原穴和母穴太渊穴(用于肺经虚证),肺俞穴,肺经募穴云门穴,肺经子穴尺泽穴(用于肺经实证,实则泻其子)
2、手少阴心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心经艾灸常用穴位:心经原穴和子穴(用于实证)神门穴,背俞穴心俞穴,心经募穴巨阙,心经母穴少冲穴(用于心经实证)
3、手阙阴心包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心包经,又叫“救命的心包经”,是主管心脏外围如心包、心血管等的经络。心包经淤阻就会引起胸闷心痛,严重时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瘁。
心包经不通的主要症状有:失眠多梦易行醒,难入睡,心烦,便秘,健忘,胸闷,口干,神经衰弱,心梗。
心经艾灸常用穴位:心包经原穴大陵穴,心包经的背俞穴厥阴俞,心包经募穴膻中穴,心包经的母穴间使血,心包经的子穴中冲穴。
4、足阙阴肝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两胁下痛、目无所见(也就是两眼模糊)、腰痛不可俯仰、男科女科出问题、脸上毫无光泽(如蒙土状)、经常会气逆打嗝、经常拉稀等等。
肝经艾灸常用穴位:肝经原穴太冲穴,肝经背俞穴肝俞穴,肝经募穴期门穴,肝经母穴曲泉穴(用于肝经虚症)、肝经子穴行间穴。
5、足太阴脾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脾经艾灸常用穴位:脾经原穴太白穴,脾经背俞穴脾俞,脾经募穴章门穴,脾经母穴大都穴,脾经子穴商丘穴。
6、足少阴肾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肾经艾灸常用穴位:肾经原穴太溪穴,肾经背俞穴肾俞穴,肾经募穴京门穴,肾经的母穴复溜穴,肾经的(井穴)子穴涌泉穴。
7、足阳明胃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喉咙痛,胃痛,不消化,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唇干舌燥,身体消瘦,口臭,舌苔厚。
胃经艾灸常用穴位:胃经原穴冲阳穴,胃经背俞穴胃俞穴,胃经募穴中脘穴,胃经的母穴解溪穴,胃经的子穴厉兑穴(用于胃经实证)。
8、足少阳胆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长寿就是要阳气充足,阳气补充靠五谷杂粮,通过脾胃的运化转化成精微,而至关重要的五谷消化靠什么呢?——胆。现代医学也认为整个消化胆汁起到决定作用。胆经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中医认为如果胆经郁结住了,全身的气机都会不顺畅。
胆经不通会出现以下几大症状:头发油腻(无法分解油脂),早生白发(营养不足),面部长斑(毒素堆积),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脂肪肝等肝脏问题(排毒不畅)
胆经艾灸常用穴位:胆经原穴丘墟穴,胆经背俞穴胆穴,胆经募穴日月穴,胆经的母穴侠溪穴,胆经的子穴阳辅穴(用于胆经实证)。
9、足太阳膀胱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无时不在传输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进行,且最后也要并归膀胱经。膀胱经不通则影响人体的排毒,毒素积累将危害健康。
膀胱经不通的典型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膀胱经艾灸常用穴位:膀胱经原穴京骨穴,膀胱经背俞穴膀胱俞,膀胱经募穴中极穴,膀胱经的母穴至阴穴,膀胱经的子穴束骨穴。
10、手阳明大肠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易过敏、有宿便。青筋暴流(手心,手腕,双侧太阳穴有青筋外露)。长斑、起痦子。头疼、牙疼、口干。肩周炎,顽固性咽炎。肠胃功能减弱,(腹泻、便秘)。
大肠经艾灸常用穴位:大肠经原穴合谷穴,大肠经背俞穴大肠俞,大肠经募穴天枢穴,大肠经的母穴曲池穴,大肠经的子穴二间穴。
11、手太阳小肠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手脚冰凉容易拉肚子;吸收不良身体虚胖;肩周炎。
小肠经艾灸常用穴位:小肠经原穴腕骨穴,小肠经背俞穴小肠俞,小肠经募穴关元穴,小肠经的母穴后溪穴,小肠经的子穴小海穴。
12、手少阳三焦经不通的典型症状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根源。
典型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 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 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三焦经艾灸常用穴位:三焦经原穴阳池穴,三焦经的背俞穴三焦俞,三焦经募穴石门穴,三焦经的母穴中渚穴,子穴关冲穴。
13、任脉不通的典型症状
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为“阴脉之海”。任脉不通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疝气等症状。
任脉艾灸常用穴位:中脘调脾胃,天突穴治疗咳嗽、关元穴温补元阳、神阙穴沟通中焦上下。
14、督脉不通的典型症状
督脉属于人体的奇经八脉,是人体重要的经脉之一。督脉主要在背部,背为阳。这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所以又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
一旦督脉不通,引发的疾病将遍及全身,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都会受到波及,如头风、头痛、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眼花、嗜睡、癫痫、腰背僵痛,还包括手足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可见性命攸关!
督脉艾灸重要穴位:命门穴:强腰、补肾、壮阳气。百会穴:升阳举陷、回阳固脱。大椎穴:统率和振奋人体全身阳气。身柱穴:小儿百病之灸点。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足太阳膀胱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72个(含子类)。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BL。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水。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头顶部百会穴;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经气于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足太阳膀胱经病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志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或遗尿,癫狂,寒热,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腰脊疼痛,髋部不能屈,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痔,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小便不通,遗尿,疟疾,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布在内眦、眉头、前头、后头、项、背、腰、臀、骶、大腿、腘、小腿、踝、足、趾端等部位。
本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共六十七穴,原穴为京骨穴,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大钟穴。据《甲乙》及《金鉴》等书载,计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太阳为阳气大盛在身体之最外的意义,所以本经对外界赤 *** 反应也较频繁,与各脏腑大都有腧穴关系与肾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总图
特定穴 原穴京骨
络穴飞扬
郄穴金门(注:跗阳为阳蹻脉的郄穴)
募穴 五输穴井穴(金):至阴
荥穴(水):足通谷
输穴(木):束骨
经穴(火):昆仑
合穴(土):委中
下合穴三焦下合穴:委阳
膀胱下合穴:委中
交会穴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督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阳蹻脉
阴跷脉
阳维脉
神庭
√
√
●
百会
√
●
脑户
√
●
大椎
√
√
●
√
陶道
√
●
睛明
●
√
√
√
√
大杼
●
√
风门
●
√
附分
●
√
跗阳
●
√
申脉
●
√
仆参
●
√
金门
●
√
曲鬓
√
●
率谷
√
●
浮白
√
●
头窍阴
√
●
完骨
√
●
头临泣
√
●
√
环跳
√
●
八会穴骨会:大杼
血会:膈俞
八脉交会穴申脉(通阳蹻脉)
背俞穴肺:肺俞
心包:厥阴俞
心:心俞
肝:肝俞
胆:胆俞
脾:脾俞
胃:胃俞
三焦:三焦俞
肾:肾俞
大肠:大肠俞
小肠:小肠俞
膀胱:膀胱俞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病证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脏腑、神志病。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查看部位
主治
睛明*
内眦
目疾
攒竹*
眉头
头痛、目赤肿痛
眉冲
前头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曲差
前头
头痛、鼻塞、鼻衄
五处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承光*
前头
头痛、鼻塞
通天
前头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
络却
后头
头晕、耳鸣、癫狂
玉枕
眉头
头项痛、目痛、鼻塞
天柱*
项
头痛、项强、鼻塞
头项部:头、项、目、鼻疾患,神志病
大杼*
背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风门*
背
伤风、咳嗽、项强、胸背痛
肺俞*
背
咳嗽、气喘、止血、骨蒸、鼻塞
厥阴俞
背
咳嗽、心痛
心俞*
背
咳嗽、吐血、心痛、惊悸、健忘、癫痫
督俞
背
心痛
膈俞*
背
咳嗽、吐血、呕吐
1~7椎侧第1行:心、肺疾患为主
肝俞*
背
胁痛、吐血、目眩、水肿、背痛
胆俞*
背
胁痛、黄疸、囊狂痫
脾俞*
背
腹胀、泄泻、痢疾、黄疸
胃俞*
背
胃宛痛、呕吐、肠鸣
三焦俞*
腰
肠鸣、腹胀、呕吐、腰背强痛
9~13椎侧第1行:胃肠疾患为主,胸肺疾患次之
肾俞*
腰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腰痛、水肿、耳鸣、耳聋
气海俞
腰
肠鸣、腹胀、痛经、腰痛
大肠俞*
腰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关元俞
臀
泄泻、腰痛
小肠俞*
臀
腹痛、泄泻、遗尿
膀胱俞*
臀
遗尿、腰脊强痛
中膂俞
臀
泄泻、腰脊强痛
白环俞
臀
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骶疼痛
上髎
骶
小便不利、带下、阴挺,腰痛
次髎
骶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
中髎
骶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腰痛
下髎
骶
小便不利、带下、便秘
会阳
臀
泄泻、痔疮、带下
14椎~臀侧第1行:肠及妇科、前阴病
承扶*
大腿
腰骶臀股部疼痛
段门
大腿
腰痛、下肢痿痹
浮郄
大腿
股腰部疼痛,麻木
委阳
腘
腹满、小便不利、腿足挛痛
委中*
腘
小便不利、遗尿、腰痛、下肢瘙痒、腹痛,吐泻
腘以上:局部疾患及肠疾患
穴名
部 位
主治
附分
背
项强、肩背拘急
魄户
背
咳嗽、肺结核、项强、肩背痛
膏肓*
背
咳嗽、气喘、肺结核、健忘、遗精
神堂
背
咳嗽、气喘、胸闷
譩譆
背
咳嗽、肩背痛、疟疾、热病
膈关
背
胸闷、嗳气,呕吐
1~7榷侧第2行:胸、肺疾患
魂门
背
胸胁痛、呕吐、背痛,黄疸
阳纲
背
肠鸣、腹痛、泄泻
意舍
背
腹胀、呕吐、泄泻
胃仓
腰
胃脘痛、腹胀
肓门
腰
腹痛、便秘
9~13椎侧第2行:胃、肠疾患
志室*
腰
遗精、小便不利、腰脊强痛
胞肓
臀
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秩边*
臀
小便不利,痔疾、腰骶痛
14~21椎侧第2行:肠及妇科、前阴病
合阳
小腿
腰脊强痛
承筋
小腿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承山*
小腿
便秘、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飞扬
小腿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
跗阳
小腿
头痛、腰骶疼痛,下肢瘘痹
昆仑*
踝
头痛、项强、目眩、腰痛、难产、癫痫
仆参
足
足跟痛、癫狂痫
申脉*
足
目赤、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癫狂痫
金门
足
头痛、癫痫
京骨
足
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
束骨
足
头痛、项强、目眩、腰腿痛、癫狂
足通谷
足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囊狂
至阴*
趾端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准产,胎位不正
项、目、鼻、背、腰疾患,痔疾,神志病,以及下肢后侧疾患
十六郗穴的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郗穴”。“郗”有空隙之意。郗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1.孔最:肺经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疮
2.温溜:大肠经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5寸处 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粉刺,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3.梁丘:胃经 髌骨外上缘3寸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急性乳腺炎痛,尿血
4.地机:脾经 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崩漏,月经过多,白带过多,痛经,遗精
5.阴郄:心经 腕横纹上0.5寸,桡骨与尺骨的桡侧 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突然不能说话(暴喑)。
6.养老:小肠经 取法: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掌心转向胸部,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即是养老穴。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剧痛。
7.金门:膀胱经 申脉穴与京骨穴连线中点,股骨外侧凹陷中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萎痹,外踝痛
8.水泉:肾经 太溪直下1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挺(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阴痔、阴脱等),小便不利。
9.郄门:心包经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呕血,疔疮粉刺,癫痫。
10.会宗:三焦经 支沟穴尺侧约1寸,在尺骨的桡侧缘 主治:耳聋,癫痫,上肢痹痛。
11.外丘:胆经 外踝尖高点上7寸,腓骨前缘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萎痹,癫狂。
12. 中都:肝经 内踝尖高点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疝气,崩漏,泄泻。
13.跗阳:阳跷脉 膀胱经 小腿后面,昆仑直上3寸 主治:头痛,腰骶疼痛、下肢萎痹、外踝肿痛。
14.交信:阴跷脉 顺着肾经走 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子宫脱垂)、疝气、泄泻、便秘
15.阳交:阳维脉 顺着胆经走 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萎痹、癫狂。
16.筑宾:阴维脉 顺着肾经走 太溪上5寸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 主治:癫狂、疝气、呕吐、小腿疼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